山姆最近在朋友圈读到一篇有意思的报道,是关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学者,对于僧帽猴进行的实验。不可否认,促使山姆毫不犹豫点进去阅读的原因,无疑是那个夺人眼球的标题“美国科学家实验:猴子有钱就嫖娼”。文章大体讲的是,学者们教会了猴子使用硬币交换食物。进而发现僧帽猴和人类一样可以对食物价格的变化,做出类似的决策。然后,甚至开始用“货币”交换食物以外的东西。原文节选如下: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学家劳里桑托斯与经济学家一起,做了个关于猴子财富分配消费行为的实验。……“僧帽猴的大脑很小,它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进食和求偶上。”……两位研究者正是想尝试开发这些自私的欲望,他们教导僧帽猴利用货币来购买葡萄、苹果和果冻的实验获得了极大成功。……猴子不但会使用货币,而且还能对物价做出反应。……
第三步自由竞争获取财富。实验人员改变平均分配法,一次性向大笼子里投入很多货币,7只猴子疯狂争抢,有的抢到的多,有的抢到的少,有的一枚也没抢到。伴随分配不公的出现,惊奇的一幕上演了。
**
一只抢到大量货币的雄猴子,买了足够的食品吃了个大肚圆圆,竟“饱暖思淫欲”起来,从剩余的几枚货币中拿出一枚走向一只没有抢到货币的雌猴子,把货币交给雌猴子后开始亲热,竟没遭到任何反抗地与雌猴子发生了.性.关系。完事后,雌猴子坦然地拿着这枚“卖淫”得来的货币到实验人员那里买食物。
**
……第四步终极财富实验,将猴子饿两天,实验人员把大量的货币,给了其中的一只猴子,对,只给一只!伴随着极大的分配不公,更令人震撼的一幕上演了!震撼的一幕:这只猴子双手捧满货币,其余6只猴子眼睛都直了,仅仅几秒钟的眼神交流,一哄而上开始抢钱。猴子当然不肯放弃这笔庞大的财富,以一敌六打了起来,结果可想而知,富猴子被抓的、咬得落荒而逃身无分文。战斗结束,六只猴子开始抢落在地上的货币……
原文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以下结论: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做次此实验,在我们看来简直是瞎胡闹,多此一举,人类社会何尝不是如此。此实验也告诉我们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文化的特点,此次试验给我们有诸多警示!
对于这么一个有趣的实验和结论,山姆差一点点就一笑而过了。不过想起有个美国同事曾经跟山姆讲过一句,“If the deal looks too good to be ture, then it's too good to be ture.”所以这么一个“猴子像人,甚至人像猴子”的故事,在山姆看来,就有那么一点“too good to be ture”的意思。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山姆饶有兴趣地打开搜索引擎,试图考证一下这个实验。
确有其事
由于原文列出了实验学者的全名,加上“耶鲁大学”、“僧帽猴”这几个关键字,山姆很容易就找到了相关的结果。你还别说,还真有那么两位,闲到某些部位疼的耶鲁大学学者,自2005年起,以僧帽猴作为实验对象,研究人类经济金融行为的共通性。不过实验的内容和具体方法,则要比原文中复杂而且严谨得多。之所以选择僧帽猴而不是别的物种,绝不仅仅因为它们头脑简单,除了吃只知道“睡”,更因为“Capuchins are considered the most intelligent New World monkeys”,并且与人类祖先有非常大的渊源。实验的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事件,向猴子传递货币换食物的概念,并且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交换食物时,猴子将被单独放到专门的“市场”笼子),将形成稳定决策习惯之后的实验数据,作为参考依据。同时为了更好地模拟人类购物场景,僧帽猴并非在饥饿的条件下使用硬币,而是用于购买苹果、葡萄等相对意义上的“消费品”。实验的内容,除了认知货币可以换食物,物价变化的反应之外,还包括对Reference Dependence以及loss aversion的研究(请恕山姆才疏学浅,不懂得如何准确翻译这两个英文词汇)。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僧帽猴和大部分人面对金融抉择的时候一样,表现出“厌恶损失”的特征。由此推论,“厌恶损失”可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而非历史、环境演变的结果。
Given our capuchins’ inexperience
with money and trad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loss aversion
extends beyond humans and may be innate rather than learned.
那么令山姆和大家一样血脉喷张的,猴子嫖娼事件,到底有没有发生呢?从可以搜索到的几篇报道当中,确实佐证,有研究人员目睹了上述事件的发生,不过用词仅仅是“once...”。因此,可以说这只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而我们的学者,自然也没有把它写进后来的实验报告中。
断章取义
抛开耶鲁学者详实的实验数据不谈,却仅仅把小插曲拿出来搏人眼球。用断章取义、哗众取宠来形容,似乎也不算太过分。当然这不完全是微信自媒体编辑的责任,闲到一定程度的山姆,同样找到了原文中截图的视频影像资料。发现原文的内容和视频演讲的内容,基本一致。只可惜演讲者并非耶鲁学者本人,而他关于猴子温饱之后的段子,在另一个参加脱口秀节目里的效果,同样“喜闻乐见”。其实山姆现在这样讲,同样也有断章取义的嫌疑,毕竟2005年的实验,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可能有更多的实验结果只是山姆还没有搜索到而已。不过这个搜索的过程,还是让山姆感触良多。在这个眼球经济、轻阅读的时代,试问有多少人会点开一个平淡无奇的标题。而又有多少人读完之后,不求甚解、一笑而过。也许,只有每次都带着点“too good to be ture”的怀疑,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过早地、轻易地下结论,才能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