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2020/张博文
一、先扯两句闲话,本人是一名记性不好的深度奇葩说粉丝,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一到六级看下来啥金句,啥观点都没记住,记住的只有“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好精彩”这样的情绪,具体也不是谁的粉丝,非要说是,那就是陈铭的粉吧。
二、丁老师早在这次奇葩说主题的一个月之前的活动中就向我们推荐了这本《深度说服》奈何囤书太多吃书太慢,一到冬天更显“只长膘不长脑”,呜呼哀哉!好在认真参与了这次活动,看到不少洞见。
三、那天的线下活动气氛火热,拿到书后第二天就读完了,更感真叫好书一本,一本好书。在群里个丁老师交流互动,没想到被丁老师一式“太极连环马屁掌”打的我懵了圈,直接从一篇千字文怼成了三篇千字文,此事后竟被丁老师写成了“坑人写文”的经典案例,只能暗暗觉得“脸疼”。事情就是这样经不住分析,丁老师明明是自然的、生理性的坑人举动,被他自己一“分析”一“结构性拆解”竟然显得阴谋论十足。对此我真的想说“放弃吧,你注定是个好人。”我可不能把“写文领书”的路给走窄了,只此一次三千字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嗝~
接下来切正文:
上篇之——奇葩说爆火长红浅析
也记不得奇葩说是啥时候开始的了,既然是第六季刚结束,那就是五年前吧,一路走来奇葩说带来了太多令你们印象深刻的观点和金句。大多数综艺节目如“跑男”、“I am singer”……的综艺节目,随着时间的考验终于还是走向“辉煌只是曾经”这条路。
可是“奇葩说”这个节目到了第六季依然能引起这么大的“舆论效应”,依然能制造辣么多爆款朋友圈刷屏文章,可见的确有他的可取之处。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奇葩说能够“爆火长红”。
我认为有三个原因非常重要:
1.卓越的制度。
关于制度我们在线下活动的当天也有过讨论,我觉得真的是这样。不论是政府,还是公司,再到一款综艺节目,好的制度就像是一只无形大手,一直在推动它进步。
相较于传统的辩论赛,奇葩说的辩论制度更显灵活,每一位选手有更加充分的时间展现自己观点之外的“个人魅力”。有人发言居然是用“演”的,在呈现效果和笑果上就比传统辩论赛出彩太多。
每一季都会有制度上的“创造性破坏”。什么“奇袭”、“开杠”、“导师下场”、“二排发言”都使得每一季既保持了“内味儿”又给观众带来新的“刺激”。
2.容纳度广,选手们“百花齐放”
跑男——来的都是明星
歌手——这不都是废话吗
奇葩说——鬼知道下一届来的都是什么玩意儿。
你看,这样是不是就hin直观了。在奇葩说,你可能会看到各行各业的各种奇葩持续为你带来不同视角对同一个问题的洞见,有的能对你胃口,有的能给你启发,有的能让你喷饭。
这些都同样持续刺激着你的神经,让你上瘾。
3.选题——真的是个技术活。
为了有更多的“受众”,奇葩说的选题大多数都是那些在社会上已经引起或能引起“广泛争论”的选题,这样的话题在5季以来已经“所剩无几”了。于是到了第六季,奇葩说的辩题有了明显的“风向变化”。辩题开始更加激发大家的想象力(中国人的传统弱项)聊的很多都是未来的事儿
更加引发大家的“高纬度思考”,让大家来参与探讨制定一项政策。
甚至还加入了一些爸妈元素。我们对父母都有很深的情感,这份情感浓郁且不知如何表达,深深的代沟横亘在我们与父母之间,让我们很难很好的去换位思考。
这些好的选题像种子一样扎根我们的心中,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像养料和水,让我们清晰这个问题,我得看法是什么。
中篇之——我们能从奇葩说里学到的
写到这里突然有些语塞,不过我想起一句名言“内容就像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可我的海绵好像是干的)
加油,继续写!
我们能从奇葩说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个点,我认为是“不要惧怕质疑和冲突”或者说是“如何更好的质疑和观点冲突”。好的发问与好的“冲突”都有助于我们把一道题目,一件事,一个想法分辨的更加明明白白。
罗曼罗兰说“一个真理得反面往往是另一个真理,在合适的情况下选择对的真理才是顶级智慧”。人都是有惰性思维的,我们都很容易用同一套行为模式、思维定势来面对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因为这样“节能”。这是我们大脑千万年以来形成的生理机制能帮助我们在过去饥寒交迫的日子中生存下来,而今这套生理机制却也成为了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路上的阻碍,让我们懒于思考,懒于改变。
奇葩说辩手们在节目中的精彩表现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能言善辩而是因为他们有的经历过思维方面、表达方面的长期训练,有的真的经历过痛苦的备赛。他们需要不停去刺激大脑,持续的深挖,反复的琢磨,还要能“换位思考”想对手所想来帮助自己的观点更加自洽。在这里必须要引出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曾经是我的微信签名“我希望你常常和这个世界抬杠,常常和自己抬杠,因为死命抬杠之后的明白,才是真的明白。——蔡康永”只有经历过这样的痛苦,才能够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下篇之——《深度说服》读后感
到手后的第二天就读完了这本书,我跟丁老师说看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一个活生生的bbking在现场教你武功。而后就义无反顾填了这个三千字的坑哈哈哈哈哈。
不同于那些外国人写的理论性的教你“说服力”的书,这本书是华人超级辩手们合编而成,博采众长,用中国人的表达逻辑呈现出来,阅读体验真的不要太“如丝般顺滑”。
本书四大章节
思考术——帮你在大脑里搭个脚手架
反驳术——批判能力的养成
提问术——短沟通的技术
说服术——整合你的观点与表达
以及若干小节就不拿来凑字数了(还是得要点脸)
下面我将把自己读书过程中很有感触的一些书中观点呈现给大家。
第一章思考术的第二节——创造性思维:通往新观点的三道门①重塑前提②跨界诠释③改变视角
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新观点呢?重点不在于新观点要“绝对奇特”,而是要“相对不同”(这不就是细化市场,精准定位么哈哈哈哈)
面对一个问题,大多数人都会落入自己的认知陷阱——现状偏见。此时重塑前提可以给大脑带来新的刺激,引发新的思考。
前文提到过,正是因为奇葩说中百花齐放,各行各业的奇葩都有后就能产生“跨界诠释”,用某一个领域的理论去解释另一个领域的问题。比如每一场辩题,薛教授都能用经济学来重新审视,罗胖会用做企业的思维去解释等。
在前两个因素的刺激下,美好的改变依然发生。视角的改变带给我们对一个问题更广阔的理解。
第二章反驳术太精彩了,一定要去看。
反驳的三种思路
1.事实层面的反驳——你说的不对
2.A与B之间没关系——推断不成立
3.不重要——你的结论不重要
反驳者的基本修养——拉波波特法则
①清晰的,不偏不倚的重述对手的观点
②把其中大家都认同的部分列出来
③提到那些你从对手那里学到的东西
完成以上三步,再开始你的反驳。
第三章提问术同样精彩
提问的三中目的:
确认共识的提问
削弱观点的提问
植入想法的提问
如何用提问反驳与攻击,如何用提问代替回答,去看!
第四章说服术——嘿!真叫一个精彩!
共情原则——我们是一样的人
在某个层面上讲,没有人是不自恋的。所以当有人和我们表现出相似之处,我们就很容易产生共情与认同。
减法原则——我们的大脑更喜欢那些简单的,具有鲜明引导性的信息。正所谓微言大义,大道至简。
指南针原则——提问开头,奠定思考方向,帮助信息接收者聚焦重点。
坐标系原则——相对胜于绝对。在沟通,中绝对的论断没有意义,相对的比较才有意义。给出地图给出坐标,让信息接受者自己去看,他在哪一块。
怎样把不近人情的话说好听?
①忠言要顺耳
②拉近心理上的距离
③建立情感缓冲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