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美福】
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以今苏南、浙北一带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文化以荆吴和先吴以及最重要的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浙北的环太湖流域,苏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
开放性与创造性吴文化从远古以来就不断地吸收,融合着其他文化,显示了比较突出的包容性。考古发现,在商代太湖流域的马桥文化中含有中原二里头夏文化因素,据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推测,这很可能是夏王失败后由巢湖顺江而下到达上海后带来的。在泰伯奔吴之前,距今7000年至4000年,太湖流域就已存在一脉相承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文化。作为江南土著文化的代表,良渚文化已经临近文明的门槛。然而, 在良渚文化之后,江南土族文化却衰落了。泰伯,仲雍320O多年前的奔吴之举,不仅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给衰落的江南土族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也开启了吴地打破文化封闭,接纳异质文化的先河。吴文化的开 丨放性与生俱来,对于泰伯兄弟带来的中原文化,而是大度接纳。泰伯,仲雍到吴地后,"断发文身",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大伯。吴地人民推举泰伯为王,建立了勾吴国,这实际上是中原文化在江南吴地的政治翻版。勾吴国的建立,及其对土著文化的不断整合,融合,从而形成了新的文明形态 : 吴文化。
在吴文化的形成中,遍布江南的水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水在物态上是一种形式的表现,但在情态上却给了吴人以重大启迪,尤其是在思想的层面与文化机制的形式上。上善若水,水文化与山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水的柔性与嬗变,在于水的灵动与转型,在于水的积聚与蓄形,在于水的广阔与浩大。文化的生成与演绎,最弊端就是当地域文化形成之后所带来的文化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对非本士化的文化因子釆取排斥心理,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文化保守和僵化。在文化思想上,吴文化的包容接纳性充分体现出来,即接受内陆文明,又吸收海洋文明。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双向作用下,拓新自身的文化方向,建构自身的文化机制,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吴文化的这种灵动机变,承转履新的文化多样性,从外在的形式条件看,无疑与吴地的水环境有着天然的精神联系,而其内在的文化基因,则与吴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受到来自他者文化撞击,渗入,进而在吸收,融合,裂变中,不断调整,改造,自新,在一种持续性的演变中始终保持先进的文化方向,从而使之不断完成其阶段性的承转履新而趋向进步。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远古文化中,良渚文化代表了吴地新石器文化的最高水平。从良渚文化到泰伯奔吴,其间有很长时间的文化断层,这可能有多种原因造成。远古吴文化是原生态文化,自成一体,后来才与中原文化相联系,在交流中相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吴地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她在风云变幻中对中原人才和文化的承接。魏晋六朝时期,由于北方地区战乱不止,大量的中原居民南下,大大促进了吴地农耕经济,与此同时,北方士人也带来先进的文化知识。中原京师文人文士,向吴地整体大搬迁。由此在以后的岁月里,为吴地注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多种经营的新型农业体系。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文化教育的繁荣。北宋末年至明朝中叶,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全面南移,吴地成为蚕桑,茶果,竹木生产中心,吴地已启动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不仅成为全国粮食,丝织业棉纺业基地。吴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已形成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南北文化的碰撞中, 吴人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日益富足的物质生活和对文化品位的向往,促成了江南吴文化的鼎盛繁荣。
在中华大家庭中,吴文化属于后起的文化,但由于吴文化的兼容并包的开放性,吴人善于推陈出新的创造性,又使吴文化成为后来居上的文化。吴文化不仅不断地承接先进的周边文化和中原文化,而且在融合整合之后,将其形成独具特质的本土文化,在新的层面展现新的面貌,并将其不断的辐射出去,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不断做出贡献。
这就是独一无二充满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的吴文化!壮哉,吴文化!美哉,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