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的婚姻、爱情、友情、人际等,堪称一本社会大百科,毕竟婚姻是社会的契约之一,怎么也逃离不开旁人的注视。想必大家都听过《围城》里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困在围城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无论是婚姻、职业、人生愿望大都如此。
钱钟书和杨绛伉俪情深,他们看得透彻,活得阔达,有着人人艳羡的婚姻。钱钟书先生冷眼旁观地看着围城里的人,并给我们留下一本警世书《围城》以方渐鸿与四位女性的爱恨纠葛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写尽了生活的笑与泪,写出人心的作茧自缚。不管是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何来想走进“围城”"也好,"想找出"围城"是他们没有碰到真正的爱情"也罢。我们备受困扰的婚姻问题,在《围城》里已经有人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
方鸿渐是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获得准岳父周先生的资助出国求学,却又不理学业。最后只能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从法国归来的船上遇见冷艳女博士苏文纨,纵然貌美大方,聪明好家世,刚开始方鸿渐不是喜欢她,认为她精雕细琢,卖弄做作。或许两人在的交锋中方鸿渐有过些许动心,方鸿渐在苏文纨面前始终有些自卑,尽管他并不认同苏文纨的才学,尽管他觉得文凭只是欺骗性的遮羞布,但他不能无视这块遮羞布给人带来的荣誉。而苏文纨手中握着货真价实的博士头衔,是方鸿渐迈不开的坎。
苏文纨矜持自负,工于心计,空有才名及法国博士帽,她要是爱情是裙下之臣,喜欢男人簇拥在自己周围,男人之间越是嫉妒吃醋,她越能欣赏玩味并从中得到所谓的爱情的满足,待理想破碎,容颜渐老时草草下嫁,又诱惑赵辛媚与之发生私情,最终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
方鸿渐爱上苏文纨表妹唐晓芙纯真天然,面态娇憨的青春活泼,心智又通透,是方鸿渐的最爱。但经不起苏文纨的挑拨,两人在雨中争吵,方鸿渐只要在雨中等上一分钟,唐晓芙就会抛开矜持,不顾笑话,叫他回来。方鸿渐为了他那的野蛮的尊严,头也不回地离开。他这一走注定错失了唐晓芙,也失去了爱一个人的热情。有时候摧毁一段爱情,一对热恋中的男女,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
在个人生活上分别吃了败仗的方鸿渐和赵辛楣,从“爱情”牢笼中冲了出来,他们由假想的情敌变为真正的挚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闾大学谋事,在途中认识了孙柔嘉,一个怯生生、似乎没有什么主见,小鸟依人地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孩。方鸿渐知道为情所牵的人都危险,最后选择的孙柔嘉,以为她是个小女孩儿,偶尔需要他怜惜,两人感情淡淡的,没有负担。可惜他错了,越是单纯的女子也可能是最工于心计的。
钱钟书先生说过:"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可是没有伟大的爱情兜底,我们拿什么去包容对方的不美好。就像"方鸿渐认为孙柔嘉天真柔弱,猜想她作为妻子并不麻烦;孙柔嘉觉得方鸿渐肯为自己出头是个好人"而结合。
然而没有伟大爱情的方鸿渐和孙柔嘉,连一起“搭伙过日子”都难。有时候爱情和婚姻是两回事,为了爱情我可以倾尽所有,不问值不值,我可以粗茶淡饭;而到了婚姻我苛求安稳,满足我的虚荣心,包容我的小任性。何况婚姻需要掺入了亲情、责任、习惯等复杂的因素。正如三毛所说:“爱情如果不落实到吃饭,穿衣,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容易长久的。”
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两人在一次次争吵中,撕光了所有的体面,方鸿渐甚至恼羞成怒对孙柔嘉动了手孙柔嘉,不仅扯下了双方脸上最后一层遮羞布,也暴露了方鸿渐最凶猛最残忍的样子。方鸿渐也孙柔嘉彻底闹翻了,他选择了辞职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孙柔嘉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全部复杂性的人,当她掌控一切后,婚姻、生活和命运,却又似乎全都失控了,把自己陷入另一座“围城”的困境。
方鸿渐的失败也是注定的,我们常说:乱世是英雄或枭雄的天下,懦弱者是注定要失败的。方鸿渐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既与世无争又于事无补;面对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他缺乏与之对抗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
有多少人惋惜方鸿渐娶了“不厌烦而已”的孙柔嘉;而不是他最爱的唐晓芙。方鸿渐也给我们亮出了答案:"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会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唐晓芙的青春、纯洁,终有一天也会渐渐枯竭,也会为了应对社会、家庭消磨得面目全非。唐晓芙之所以是完美的,还保持着全部能吸引方鸿渐的样子。是因为我们对她的记忆没有戛然而止,还没有窥视她的缺点。未得到和已过去,你心里最终留存的,永远都是最美好的片段。
有人说:婚姻如果不是在生活的琐碎中摸爬滚打,照见彼此最凶恶的面孔后仍能相守,早晚会破碎。毕竟人类总是理想化的,总渴望得到自己的梦中情人,却忘了,梦中情人只存在于梦中,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
如果说婚姻并需要伟大的爱情,是彼此寻找到一种舒服的相处模式。所谓婚姻,并不仅仅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责任与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