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八·八四】
曹官至侍读学士,少时与鲁之裕亮侪夺槊舞剑,权奇倜傥。后行走上书房,予告归。戊寅年,入山话旧。有《留影杂记》一编,即生平行述也。曾入黄山,遇老人传道,年九十余,行走如飞。诗亦清矫。《金山》云:“日月不离水,荻芦难辨霜。”《饮昭亭》云:“泉细但闻响,山香不见花。”《题泰山》云:“日观天门上几回,层云雪海荡胸开。年来懒读人间字,曾探金泥玉简来。”《寄樊姬》云:“天外云寒暮雨多,音书何处寄烟波。他乡动觉愁千种,小小双鱼载几何。”古渔赠以诗云:“黄山早有神仙遇,白首才蒙圣主知。”余题其《留影》册子云:“人天踪迹两漫漫,欲画飞仙影最难。只有上清曹学士,自家留影自家看。”“我亦人间有半生,三山五岳等闲行。雪中爪迹分明在,可惜飞鸿记不清。”人问先生:“纳交之道,从子夏乎?从子张乎?”先生曰:“皆从。”问:“何以皆从?”曰:“朝廷之上,从子夏;乡党之间,从子张。”
鲁之裕(1665—1746),字亮侪,号尘花轩主人,书斋又号趣陶园、语石山房等,清安庆府太湖县人,原籍湖北麻城,出身城南望花山(今麻城市白果镇望花山村)之望族。生于父亲云南任内,七岁时,曾作为质子前往云南吴三桂府中。童年时在老家太湖县读书,工书法、善骑射: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雍正五年(1728年)考取内阁中书,出宰河南,历知南阳等五县事。后特选江西赣州府知府,户部贵州司员外郎,升湖北安襄郧道。乾隆四年(1739)升任直隶清河道、署布政使。为官数十年,在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革除旧习等方面多有建树。袁枚为其作《鲁亮侪逸事记》。著有《经史提纲》、《长芦盐志》、《下荆南志》、《式馨堂诗文集》、《书法彀》等书,皆行于世。因为戴昆诗集作序皆被禁毁,今已难觅。
槊,音shuò,中国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骑兵武器,类似于红缨枪、斧头的攻击武器,即长杆矛,同“矟”。槊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的长度,即可用于骑兵持槊冲锋、又可舞槊横扫。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槊出现于汉朝,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发展为。主要种类有:马槊、步槊、杂槊。
权奇,音quán qí,多形容良马善行。也形容人智谋出众。《汉书·礼乐志》:“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俶傥,精权奇。”王先谦补注:“权奇者,奇谲非常之意。”《文选·颜延之》:“雄志倜傥,精权奇兮。”张铣注:“权奇,善行貌。”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能》:“夫人材不同,能各有异,……有权奇之能,有威猛之能。”
予告,音yǔ gào,释义:1、汉代二千石以上有功官员依例给以在官休假的待遇,谓之予告。告,指休假。一说官吏考课得三最,方得予告。东汉和帝时,此制废。2、后代凡大臣因病﹑老准予休假或退休的都叫予告。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诗:“甲子春,方得旨予告。”
戊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清矫,音qīng jiǎo,意思是清抗,清高;亦指诗文清峻。唐·皇甫湜《鹤处鸡群赋》:“思大湖之澡刷,念秋汉之清矫。”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其甥已六龄,清矫绝尘。”
金山,指镇江名胜金山。位于长江边上。
昭亭,即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昭亭北路,水阳江畔,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明崇祯九年(1636),宣城县令陈泰来建古昭亭,并亲书“古昭亭”三个行书大字,也称古昭亭坊。
金泥,音jīn ní,古代的封禅书,以水银与金粉和为泥,用来封玉牒,故称为“金泥”。《汉书·卷六·武帝纪》三国魏·孟康注:“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封,崇也,助天之高也。刻石纪号,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
玉简,音yù jiǎn,指古代帝王封禅泰山,其祭告天地文书皆镌之玉版之上,这个玉版,称玉简。南朝·宋·刘义恭《失题》诗:“金牒封梁父,玉简禅岱山。”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725)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岱顶封天,社首山禅地。其禅地玉册(册,简编连成册)于1931年在社首山出土,共15简,每一简长29.5厘米左右,宽3厘米,厚1厘米。与古籍记载“长尺二寸,广寸二分,厚三分,刻玉填金为字”相符。册文如下:“维开元十三年岁次乙丑十一月辛巳朔十一日辛卯,嗣天子臣隆基敢昭告于皇地祇:臣嗣守鸿名,膺兹丕运,率循地义,以为人极。夙夜祇若,汽未敢康。赖坤元降灵,锡之景祐,资植庶类,屡惟丰年。式展时巡,报功厚载,敬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备兹瘗礼,式表至诚。睿宗大圣真皇帝配神作主。尚飨。”该玉册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按:史籍上多见“金泥玉检”的记载。这里的“玉检”,是指玉牒书(玉册、玉简)的封箧。检:古代封书的题签,书函之盖。书署、校验、封印是检之范式。
樊姬,樊姓歌姬。无考。
双鱼,亦作“双鲤”,古时中国对书信的称谓。纸张出现以前,书信多写在白色丝绢上,为使传递过程中不致损毁,古人常把书信扎在两片竹木简中,简多刻成鱼形,故称。
古渔,即陈毅(生卒年不详),字直方,号古渔,是雍正、乾隆间南京一位著名的布衣诗人。工诗善文,勤于著述。
纳交,音nà jiāo,意思是结交。《朱子语类》卷二八:“其行辈与吾相若者,则纳交取友,亲炙渐磨。”明·归有光《乞醯》:“是一事之微,可以纳交也,可以为惠也,可以使人称我也。”
子夏,即卜商(前507—前400),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南阳郡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尊称“卜子”。个性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求学于孔子,以“文学”著称。曾任莒父县令,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子夏前往魏国教学育人,收取李悝、吴起为弟子,被魏文侯尊为师傅。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颇有经世倾向的思想家。他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周安王二年(公元前400年),去世,归葬于温县,从祀于孔庙,追封魏侯。
子张,即颛孙师(前504年—?),复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宛丘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进封“陈国公”,升十哲位。不久又称“陈公”。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贤颛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