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说话,但并不是人人都会说话。看起来,像个绕口令,实际呢意思大不一样:前半句重点在一个‘话’字,而后半句的重点在一个‘‘说’字。话应该怎么说,才算说的好?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同样一件事,同样几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就会不一样?
办公室的小王,大家公认的会说话,沟通能力极强,要是有什么事需要和别的单位沟通,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推荐她当代言人。用心观察,便发现一些门道。你看,她拿起电话,立马像换了一个人,刚刚还放松的状态,立即一本正经起来,嘴角微微上扬,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随后,清脆悦耳的声音传出来,底气十足,仿佛能感觉她的丹田之气上提至胸腔,从她的语气中还能感觉到她发自心底的快乐,仿佛一股正能量在无形中扩散开来:‘’喂,XXX,您好。咱们这儿有这么一个活动,我觉得咱单位参加最合适……您看看,有什么事咱们再联系。‘’撂下电话,我想对方即便有困难,也不能拒绝了吧。当然,我也见过她在电话里撒娇时的样子,感觉不光是用嘴说,那是全身心的投入,当时我就想,哪个男人听了,不疼不爱她才怪呢!
她说话好听,不光是说她音色美、发音标准,而是有许多更内在的东西,但到底是什么,我也说不清道不明。
我一直就对这样爱说话、会说话的人羡慕嫉妒恨呐。当然了,我更恨自己笨嘴拙舌,且不说一些正经、重要的场合,上不了台面,甚至发觉自己平时说话经常招人不待见。尤其是因为自己不会说话,经常招致朋友的批评、责骂甚至反感。这种感觉真是糟糕透了。
怎么办?学呗!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现学现卖,为别人,不如说,为了自己!毕竟受人喜欢是一件惬意美好的事。
当当网一搜‘如何说话’,《把话说到心窝里》因最高的销量荣登榜首一下入了我的法眼,再一看作者~~刘墉,二话不说,立马下单,收入囊中。
说起刘墉,这里还有个插曲呢。那是十多年前,儿子刚上初一,周六回家,拿来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单,其中一项,便是要求读刘墉的作品。一看‘刘墉’,脑海里即刻呈现的便是银幕上李保田扮演的那个刘罗锅。只知道他是个宰相,难道他还有什么作品流芳百世吗?上网一搜,忍不住哈哈大笑~真是孤陋寡闻。刘墉乃台湾著名的画家、作家、电视主播、新闻记者、演说家、教育家、慈善家。他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多种,他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广大青少年读着的喜爱。
陪着儿子,去书店买了两本~《花季卷》、《励志卷》,并抽空和儿子一起认真地读完了,立刻被他幽默乐观所吸引,尤其是如何教育孩子的章节对我很有启发。
这次购买的这套书共四本:《把话说到心窝里1》、《把话说到心窝里2》《教你幽默到心田》、《偷偷说到心深处》,前三本重点谈说话的‘’战术‘’,第四本从音律学和演讲学的角度重点谈说话的‘’战略‘’。
如何把话说到心窝里呢?刘老先生通过一系列的生动故事、幽默的谚语、刚刚发生的新闻以及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激发人的兴趣,然后对这些素材进行剖析,告诉人们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能说,那些话该怎么说,让人或喜或悲的同时,了解说话的战略战术。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刘墉的锦囊妙计。
1.废话少说,是学说话的首要功课。这世上许多事办砸,都因为说了废话。且不讲说废话造成的‘口舌之争’。最起码,说废话使你浪费了时间、精力,更暴露了自己的弱点。
2.人都有这个心理,就是不愿意领别人的情。因为欠钱能还,钱有一定数目,是多少就是多少;情却是抽象的,欠了,不知怎么还。问题是,许多人就有‘’要别人领他情‘’的毛病,只要做了,他就不能不说,他唯恐别人不知道他做了。
3.许多伤人自尊心的话,都错不在那句话本事身,而在那句话产生的联想。所以,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有话可说、有话不可说;即使非说不可,也得找个最恰当的方法。
4.把话说到心窝里,不难!最重要的就是~~以关怀代替质问,以建议代替责难,以暗示代替直言。
5.只有真会说话的人,才知道怎么把私房话当中的材料,经过选择,变成‘’动听的语言‘’。或许你要责怪这太矫情。把‘’赞美‘’与‘’关怀‘’提炼出来,让对方高兴、帮朋友解忧,这矫情不是比你直言好上千万倍吗?
把他上述的观点,可以简单地说,也就五句话:
废话要少说;
要人领情的话不说;
伤自尊心的话不说;
批评的话委婉地说;
动听的话要多说
当然,书中他的观点不止这些,这些观点方法的确使我们深受启发,但我们也知道学会说话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非一夕之功。
把话说好,除了跟自身的学识、修养有关,还和说话的战略战术运用有关。比如书中谈到的反话正说、明话暗说、今话昔说、旁敲侧击都是很好的策略。而学识修养、说话技巧方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
把话说好,还跟我们说话的态度有关。若一个人在交谈时,态度有问题,即便是好话也会不得好说,这样伤害的就会是情。如果确实没有考虑好怎么说,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忍一忍,甚至不说。即便忍不住,也不要信口开河,逮啥说啥,要嘴下留德,口下留情。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同样,说话也应该做到三思而言,认真想想说什么,怎么说,从而把话说好,既达到目的,又彼此愉悦。
正如刘墉所说的:会说话与不会说话,常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他懂得退一步想,想想坏话怎么好说,狠话怎么柔说,就可能有个好的喜剧的结尾。
会说话,并不是一味地说好话。话说的好,既让交流对象高兴,也让旁人听着舒服。反之,就会费力不仅不讨好,还适得其反,那可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