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共读第4本
【自我本质】共读第10天
第6章 人形变色龙:我是性格多变的我
一种相关理论解释说,他人的存在会自动触发我们的各种情绪。
然而,不是所有的群体行为都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当我们处于群体中时,自以为保有的那个“自我”已经被他人的意志所压制了,所谓独立只是一种错觉。
这个比例降到了7%。但凡可能将我们暴露在他人的监视之下的操作,都会让我们的行为更加积极化和亲社会化。因此,群体不会导致去个性化的发生,只是因为情景需要暂时占了上风,而自我则属于从属地位。
只要觉察到自己有被排斥的风险,我们就会进入高度警惕的状态,密切注意其他群体成员的互动方式,伺机重新融入这个圈子。
我们之所以会对他人进行分类,是因为在面对陌生人时,知道他们的来历会降低打交道的难度,从而减轻大脑的工作负担,加快反应速度。。人们实际上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坚定自主,他们看待别人的方式通常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由集体意识所控制的。
每一名被试都非常清楚正确答案应当是哪一个,但他们都不想使自己的表现异于他人,不想做那一只可能会被枪打的出头鸟,因此,他们都向群体意见低头了。当我们做出从众行为时,起影响作用的不仅仅是群体的力量或来自同伴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持有的为他人所接纳的意愿。
因此,我们更倾向于模仿那些与我们处于同一个社交圈子或想要结交的人,圈外者则不在其列。事实上,如果圈外者对我们做出模仿行为,我们只会对其更加厌恶而已。动作与时机的同步会在人的整个生命中持续影响社会交往。
只有在学校教育开始后,东西方思维模式上的典型差异才逐渐显现出来,知觉引导思维的形成,当我们能越来越熟练地发现并记忆事物的规律性时,知觉会变得更加敏锐。
这些操纵很明显地说明,我们对群体与自我认同的观点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遵从群体规范,我们会在适当的时机修改这类观点。如果想要做到平等待人、坚守自我,我认为第一步便是要接受这样的事实:偏见是时常存在而非偶然出现的,并且如泰菲尔等人发现的那样,偏见在群体心理中根深蒂固。
2.感悟:因此,在成为独立个体的意愿与对归属感的需要之间,存在着一个微妙且易被打破的平衡,我们必须要努力维持这种平衡状态。
3.感恩:
感恩小哥哥一家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