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魏国求救。
魏王派大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救援赵国,却受到魏王嘱托,畏惧秦国军势,在中途停兵不进,坐观赵国独力难支。
这日,晋鄙正在军中独坐,突然军士来报,说信陵君来访。晋鄙心中疑惑,这信陵君是魏国公子,位高而名重,因为主张全力援救赵国,不为魏王所喜,怎么今日来此兵危战凶之地?
不过此时多想无益,还是请他进来吧。
却不想,这一请进来,丧失了自己的性命不说,也改变了这次秦国攻赵战役的结局。
信陵君紧张之后,拿出代表魏国军权虎符,要求晋鄙交出军队指挥权。由信陵君自己执掌这十万大军的指挥权,去救援赵国。可是晋鄙作为魏王的亲信,哪能不知道魏王是什么想法,早就定好了要坐观成败,视秦赵之战的进展在做决策,怎么可能会朝令夕改,要求自己突然进军?更何况此等军国大事,关乎十万大军的军权,肯定不能如此儿戏。
所以晋鄙就要求信陵君等自己请示魏王,等有了魏王的指示,才能交接兵权。
就在这时候,跟随在信陵君后面的大理石朱亥突然出手,抡动大铁锤,打死了晋鄙。
然后信陵君就接受了大军指挥权,北上救援赵国,挫败了秦国灭亡赵国的谋划。
二
然而,就在信陵君杀掉晋鄙,执掌大军,北上援救邯郸城的时候,在晋国的大梁,一位老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就是候赢。
候赢是信陵君的门客,也就是整个“信陵君窃符救赵”事件的策划者和设计师。
候赢本是魏国看管城门的小官员,如果没有遇到信陵君,或许也就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在某一天的傍晚,看着大梁城的晚霞,默默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途。
直到遇到了信陵君。
《史记··魏公子列传》里面是这样描述他们两人的会面的:
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赢乃夷门报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每次读这部分,总是对于信陵君抱着极大的恶意在揣测的,我是政治学专业的,但是我对玩政治的人抱有极大的恶感,总觉得这些人的心中每时每刻都充满了算计和权谋。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信陵君堂堂大国公子,天潢贵胄,却对于一个看门大爷如此低声下气,所求者必然甚多,终究是要候赢这位义士拿性命去报答的。
直到后来,偶然把《水浒传》中阮小七和张顺的实际跟这个联系起来,才慢慢有所领悟。
阮小七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这一腔热血,却要卖与识货的。”还有张顺,在征方腊时去杭州涌金门做刺探,说的那句“便把这条性命,报予先锋哥哥多年的好情分,也不枉了。”
我当年读水浒传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这两位英雄,他们那种重义轻生的豪侠气概,至今仍然在打动着我。
这时候,我才有点理解候赢对于信陵君的感激。
对于英雄来说,老死于床榻之上,是一种侮辱,候赢何尝不知,信陵君折节下交,必有所图。只是,这又何尝不是给了候赢一个展示自身才华和壮烈的舞台。
所以,在“窃符救赵”的历史大戏完美谢幕的时候,作为编剧和导演,候赢身为魏王的臣子,知道自己必须给自己的君王和自己心中的大义一个交代。
所以,夷门监候赢死了。
但是,义士候赢仍然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