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2.4.23)我终于如愿以偿去到梁思成&林徽因在昆明的旧居!
总算不留遗憾,终于见到当代建筑师梁思成先生和妻子林徽因,在抗战期间背井离乡艰苦环境下为自己和家人设计并监造的唯一建筑(家)。
格局简单而大方,关键是方正、挺拔,实用又大气(尤其几扇大窗,窗是视野之相)!
当我看到梁林家的大门(这或许是大多数观赏游客会忽略的地方,很庆幸我们看到了),我就流泪了,抱着同伴说“我觉得看到这大门就不虚此行了”。大门上写着“放眼世界,胸怀祖国”也正如他们夫妻的人生经历,年轻时“放眼世界”去海外求学,同时又“胸怀祖国”求学后把所学用于报效祖国。这也是他们夫妻的眼界格局与胸怀,更重要的是,后来他们用一生把这句话,落到了实处。
他们家大门的横联是“革命先锋”,上联是“做旧世界的???”,下联是“当新世界的建设者”。他们把自己定义为“新世界的建设者”,他们把自己的生命与行为与这个新世界融为一体,紧密相连,他们参与其中,并成为建设者。
一个家庭的门楣,即是一个家庭文化的核心表达。透过寥寥十几字,我仿佛跨越时间空,印上了当时他们那两颗殷切的心❤❤。
梁思成&林徽因的家,房屋整体感觉很正,很挺拔,很实用,很敞亮。
有好几处的细节都很打动我。
细节一:在他们屋檐周围的檐沟是专门用水泥抹过的,不用担心雨水侵蚀墙脚。屋外铺了整齐的鹅卵石,既起到过渡的作用(避免双脚把郊外的泥土带回家),又美观,在艰苦的背景下还保留着诗意生活的浪漫。
(当时未拍檐沟的图片,所幸朋友拍我时,拍到旁边的檐沟)
细节二:房顶外的横梁处都加盖了2片瓦,以保护横梁免受风雨日晒侵蚀(我在云南的其他建筑上没见到过如此用心的细节),从中能见到梁思成先生在那个时代“惜物”、“爱物”的细心与对房屋使用及养护的长远思量。
细节三:给老金加盖的耳房,在客厅旁边。
尽管坊间有“老金逐林而居”的言论,我不愿八卦别人的感情,感情之事只有当事人明了。但我看到的依然是他们彼此坦白后可贵的友谊,与坦然磊落的相处。这样的布局,体贴地考虑到老金的需求,加盖的这间,能让单身的兄长避风雨,更能与他相互支持,一起体验家庭其乐融融的温暖。
曾读过一本写徽因的传记,里面讲梁林都去世后,老金跟梁林的儿子梁从戒一家住一起,他们对老金以尊父之礼相待,称“金爸”。可见他们的情意之深且磊落,是挚友、是兄长,渐渐地处成了一家人。
细节四:宽敞的窗户,视野开阔,透气通风、光线通透。我们走进这座1939年修建的房屋,已建造80多年的房子,长年累月无人居住(也少有人打扫、养护,只是偶尔有人提前预约满10人才开放),竟然一点霉味都没有,而且地面还是建造时铺的木地板,这也多亏了他开的那几扇让视野开阔的大玻璃窗。无论是主卧还是客厅的窗户都开得大而宽敞,想当年梁林一家还住在这里时,这里还是郊外,窗外应该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吧!
徽因当时还在窗前用旧木板搭了一个书架,想她看书、写作、工作之余望向窗外,窗外的景色应该是宁静而又养目宜人的。
细节五:壁炉与排气孔,也是南方少有的设计。估计这一设计源于他们在北方的生活习惯,也或许是受海外游学生活的经历影响。但他们家的壁炉设计应该首先还是是基于实用而存在的吧!毕竟整体建筑是入乡随俗,随昆明气候因地制宜以“一颗印”式建筑构造的。
我是特别被那3个排气口吸引着,壁炉的排气口不像烟囱往上,而是在墙基的底下,关于建筑设计我不懂,但能感觉到这是项长远打算的设计。
感谢同行的朋友们陪着我们一起去爆晒了一番,个个都被晒得满脸通红!
遗憾的是这么正的房子,自己拍照时还是拍得不够正。
用冯刚老师在摄影课上讲的“眼正,心正,影正”的要求来砥砺自己,还在练习的路上。
感谢朋友拍闺女的照片,拍出写真集的效果,更让我看到荒芜旧居处春的景象与生机!
后记:
来昆明五年了,以前就一直惦记着去,我竟然允许自己惦记了这么久。终于还是行动起来,第二次(第一次未预约,吃了闭门羹)去梁思成林徽因昆明旧居,哪怕它真成为历史,也算是不留遗憾了。
我很好奇,是怎样的动力驱使着我这次如此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自去现场看看他们的旧居?或许是又到四月了吧,总会在四月想起起徽因。
再翻她的履历见到:
“1939年 35岁
年初,因日机轰炸,林徽因一家搬至郊区龙泉镇麦地村(现盘龙区棕皮营瓦窑村)。”
似乎明白一些特别的关联。
去到梁林旧居现场,确实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触,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与境遇,莫失莫忘,莫失最初的初心,莫忘最初的梦想。
我为什么喜欢徽因?
不是因为她的才情,也不是因为她的容貌,而是被她投入工作的状态打动,被她内在的坚强与坚持感动,被她更高的格局与胸怀而融化,为她默默地落地的行动而叹服!
不言不语,做自己喜欢的自己。
罗小畅
2022年4月23日于深夜
(加※图片来自网络及纪录片截屏,一并致谢原摄影作者,也感谢为我拍照的两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