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0日,我终于看到了传闻已久的电影《狗十三》。看完的第一个感觉是我过了一个假青春期。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叛逆是二十多岁毕业时候,想要去自己喜欢的城市(从来没有去过,只在广告里看过),想要选择自己想选择的人(很多人没有见过,但都不看好)。城市和单位很容易抉择,因为我觉得好的城市家人也都说好。选择的人可能只有我觉得好,当时还用“婚姻就像鞋子,谁穿谁知道”来解嘲当时的处境。
而且,即使在这样的人生大事上,我的叛逆显得相当的温顺和懦弱,我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向我的亲朋好友解说我的追求和适合我的究竟是什么,仅此而已。
而我的童年,好像一直是在懵懂无知中度过。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唯一的任性可能就是姐姐命令我烧锅做饭,我绕着院子转,也不肯听她的命令。不是因为懂事或者乖巧,而是自我的成长过于缓慢,还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喜好,也没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梦想,所有的不过是沿着父母指好的方向,默默向前。
所以,一直,很羡慕有着可以书写的青春记忆的同学和朋友,因为一直认为,那是他们自我的彰显,青春的纪念册里最闪亮的笔墨。只是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父母的内心会是如何的焦灼。
而《狗十三》里的李玩,却能够用自己瘦弱的身体及所能及地实施叛逆,顶嘴、发脾气、一声不吭地离席、痛苦的时候喝酒,处处彰显着一个13岁孩子的叛逆的青春年少。她有自己的喜好,她有自己的倔脾气,她有疼她爱她的爷爷奶奶,也有试图讨好她的爹爹。她可以一边吃着饭一边看自己想看的电视,她可以为自己的宠物狗起个自己喜欢的名字还可以每天带着狗遛弯;她可以在自己的爱因斯坦走丢了之后大声叫喊,还可以把自己锁在屋里不吃饭……
这就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有着可以任性的青春。然而《狗十三》的现实是什么?说到底,依然套不脱社会的洗礼。为自己丢失的狗难过喝酒,被爸爸胖揍一顿,还以爱的名义被逼着长大懂事;想要和父亲一起看天文展览,却不想要遵循大人的社交礼仪做一个温顺淑女……父母和老人想要的,不过是一个孝顺、听话、懂事、乖巧、聪明、学习又好的孩子,他们不想也不愿看到自家的孩子叛逆、任性、不听话、顶嘴……所以,任性和叛逆的结局,依然是要脱去自己寻求自我和内心的外衣,逐渐成为社会和家庭所希翼的那个懂得人情世故的女子。只是,电影为了冲突和对比的明显,没有将李玩成长的时间拉的很长,让人感到青春匆匆而过的迷茫和心酸。
小的时候我们渴望长大,是因为我们看到长大后的自由和选择,是因为长大后的潇洒和执着。可是长大,意味着什么?一个15岁的孩子说,长大就是爹妈让我干啥我干啥,一个10岁的孩子说,长大就是客人来了我倒茶。一个20岁的孩子看来,长大就意味着不能随心所欲,意味着藏匿锋芒,意味着审时度势,意味着曲意迎合……
而我们的成长,往往不是一年两年,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在慢慢地磨合中平衡着内心和外部的世界。
只不过,有些父母可能无法接纳孩子在追寻自我过程中的某些过于激进的行为,也或许,某些父母过于沉溺自己的情绪而忽视了孩子只不过想要父母的理解和认可,也或许,父母只想要一个他们认为的好孩子。不论是哪一个原因,父母急切孩子成长的心态,让孩子不能好好地享受青春的灿烂,就匆匆地向成人迈进。而这个蜕变的过程,孤独、痛苦,又无处言说。
所以青春,不只有任性和叛逆,还有孤独,寂寞,需要一个人默默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