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世间万物之灵。相比于其他动物,人类会用火,有文字,会种植;懂得熟食,会穿制衣服,能建造房屋,能修路架桥。最重要的,人类有高于物质的要求,古今中外,都有人在追求真理,追求善良,追求完美公正。人类富有正义感,为了自由、平等、和平,不惧牺牲,勇于与邪恶做斗争。
人创造了人类的文明。但是,人类的文明,可以由盛而衰,由衰而亡。而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可以说,“人成为万物之灵,并不是因为创造了人类文明;人的可贵,也不在于人类创造的文明”,否则,创造了文明的人只是极少数,那其他的大多数为什么还是人而不是禽兽呢?
人类创造了文明,那么这个世界应该只会越来越美好,政治家、经济学家、医学家、法学家、农学家、文学家,都在尽心竭力为大众谋福利。人类能在太空行走了,能勘探宇宙星球了,人类的文明又日新月异了。但现实却是,地球已千疮百孔,大自然的生态受到破坏,许多物种濒临灭绝,战火纷飞,瘟疫蔓延,经济衰退,人类社会物欲横流,自私、贪婪、欺诈,过去有的恶,现在仍然存在。
人类的文明进步了,人却依然不了解自己,不能解决自己的困顿痛苦,醉生梦死,游戏人生。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明白了“道”,就是晚上死了,也无遗憾了。但“道”在哪里?几千年过去了,世道有所改变吗?人性进步了吗?现代的文化、科学、物质远胜古人,可是对真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古代珍奇的文物、工艺美术,当今之世,超越了多少呢?
天地生人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因为人能创造文明,成为万物之灵;而是人在短短的一生中,能学习,能修身,能自我完善,这是“人”区别于其他万物的的唯一性。无论进退兴亡,毁灭或重建,人有这个天赋和能力来塑造这个世界。所以,天地生人,可贵的是人本身。
天地生人,人为万物之灵。神明的大自然,着重的该是人,不是物;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而是创造人类文明的人。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
然而,人生在世,却是苦旅一场。衣食住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生老病死,无不让人操心苦恼。难道上天创造的有头脑、有灵性良心的人,是让他们来吃苦的吗?
牛顿说,“大自然不做徒劳无功的事。不必要的,就是徒劳无功的。”大自然不做徒劳无功的事,存在即合理。那么,老天让人吃这么多苦,受这么多难,就是注定要有的。那有什么必要呢?
人的优良品质,好比顽铁,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一把宝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忧虑祸患可以让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致人死亡。只有从忧患中才能学得智慧,从苦痛中才能炼得美德。
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
正如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天要把重大使命降到一个人的身上时,一定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身体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使他做事不顺利。用这种方式去触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格,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而修身的目的,就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平天下”,与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崇尚自由、平等、博爱不同,中国崇尚和气,“致中和”,以谋求全世界的和谐与和平。
家和万事兴。家和、国泰、民安,才能有和谐的世界,人类才可以齐心追求“至善”。这是“孔孟之道”,是人类的终极理想。
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企及这样的崇高目标,但做好自身的修养,让自己的生活、家庭、事业能够顺利和睦,尽己之力,就是这个理想里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