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的动能
在创造取向中,当你能够持续把自己一路上采取的步骤予以同化,潜在的结构就会自行重整,因此,最小阻力之路就会直接迈向你想创造的东西。而且,不断增强的动能也能帮你更有效地在路上行进……
如果你已经学会某种外语,想学另一种新的外语就会比较容易。学习外语时,你不只是把那种语言同化,被你同化的还包括你学习外语的能力。如果你学会了两种外语,学第三种时就会更为容易。
同化的结果也许是导致等比级数般的快速成长:同化了某件事物后,你就更易于同化越来越多事物。事实上,在创造取向中,一旦你把自己的创造历程同化了,你对于自己生命的整体掌握能力就会大增,当你想要创造对你而言最重的东西时,也就更为自然与容易。
这个成长过程到了某个时刻,你的能力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此时你终于确定自己有能力进行创造。之所以能够确定,不是因为你运用了自我肯定或者自我催眠的手法,而是你真正体验到了自己的成就。你的创造活动不只能为自己发言,它也会对你说话。它会说:“你能创造。”等到你屡屡完成“萌芽、同化及完成”的创造周期后,你就会相信自己是个创造者。在那之前,就算你再怎样自吹自擂,你也无法相信,因为那还不是事实。“我能做到!”或是“只要我想要,没什么办不到的!”之类的口号最多也只是虚张声势,口号所说的并不真实,也不重要。如果想用这种扭曲的方式来培养自信,你将会难以精确地评估现状。
同化是一种透过累积而建立起来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在一段时间内逐渐累积的。因此,同化阶段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慢慢发展出来的。
想要把大提琴练好,通常需要二十年以上的光景。至于家具工匠的技艺,则是往往要花至少十年才能学起来。
“越过”障碍后,你的前途就会一片光明,大放异彩。有些人想象他们的人生布满了一个个有待突破的障碍。他们所说的经验也许是真的。如果他们不进行实验,透过实验学习,将学到的东西加以应用,并且把这整个过程予以同化,一辈子难免要不断用头去撞那些障碍──障碍是想象的,他们自己能力不足才是真的。
所谓“大功告成”的概念则是一种幻想退休的美梦。
对于许多人而言,人生是由一连串讨人厌的工作构成的,直到有一天他们不须为了工作谋生才可以停下来。接下来就是好好休息,然后等死了。也许你可能会赢得一大笔赌金,如此一来就能提早辞职、好好休息,最后还是等死。但创造者几乎都不会退休。
创作活动与其他大多数领域的最大差异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我们很少看到某位创作者悄悄引退,再也不提笔写作或画画?因为每位创造者内心深处都渴望创作。这不是一般人所说的自大,而是一种更为崇高的目的。对于创造者来讲,他们总是有下一步可以走,有新的地方可以去。他们不会只是看时间过日子,等待一切告终。
许多人都是以退休为目标。通常他们的退休梦就是买一部休闲用的交通工具,每逢冬天就移居太阳带,夏天搬回寒带地区。这种事也许能带来三分钟热度,但是像这样整天观光的日子可以过多久呢?
涅槃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层次的退休观念。
创造的传统向来强调的并非立刻获得启发,而是稳定的进步;不是寻求生活的解脱,而是生活的方式;不是危急无望,而是要让生活充满了创新的意义。
你是希望透过财富、名声、退休或者死亡而获得立刻解脱,还是想把你所拥有的时间当成资源,设法让你能够创造的事物问世?对于创造者来讲,一辈子的时间何其珍贵。我们不但利用时间创造,也利用时间来欣赏与体验事物。
当你要从现状迈向理想境地时,如果你试着用人为手段控制你走的路,你就抑制了真正的同化作用。试着控制这条路的话,等于是限制了种种会发生在你生命中的可能性。
如果你处于反抗─顺应取向中,你很容易就因为几个理由而抑制了同化过程。
首先,在这一取向中,你所采取的行动不会衍生其他行动;你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每个步骤都是完成就了事了,不会因为学习以及将学到的东西同化而产生动能。
其次,你所采取的每个新步骤与前一个步骤的潜在难度都一样,因为前一个步骤对于你的学习与经验并无帮助,不能帮你提升能力。每当你采取一个新步骤时,你也许会觉得自己就像从头来过。你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受到现有环境驱使的,因此屈从于环境。
第三个理由是,你压根就不会想到许多能帮你创造成果的关键步骤,因为它们与你先入为主的观念相去甚远。
当人们用这种方式思考,就会发现自己只是搜集了无穷无尽的资讯,而且终究没有多少用处。
因为创造历程的许多事件都无法预测,事先看不出来且非比寻常,而且有时候从线性的观点看来不合逻辑,所以搜集再多的理论与事实对你也没帮助,甚或可能有所妨碍。
当你持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以“方式精简即是美”的原则限定创作可能性之际,这种非连续性的事件就变得可预测、可靠而且有用了。人们常常以为非比寻常的创造方式似乎是创造时的重点。其实不然。重点是你可以轻易地创造出自己想创造的东西。
当你进入了同化阶段,你所采取的每个步骤都会教你接下来要采取哪些步骤。你用于创造过程的能量会源源不断,持续累积。你所需要的资源就会聚积在一起。有时候,同化的演进历程甚至还会出现一些非比寻常的巧合,把你直接送往你想去的地方。
在反抗─顺应取向中,每一个行动─反抗的情境都是独立事件,不会通往特定的地方,当然也无法脱离冲突的局限。
在创造取向中,累积能量则是一件自然而容易的事。你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无论是否有直接的成效,都会为你走的路累积额外能量。因此,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包括那些没有直接成效的事,都会促成最后的成就。假以时日,你会觉得你想要的成就越来越容易创造。
河床的结构会自然而然让水流沿着最小阻力之路前进。当水量增加时,水流的动能也增强,从河床通过的整体水力也增加了。
所有成功的企业家都学会了如何累积动能。
其中一种方式,是建立起以下这种成功模式:刻意陆续达成一个个较小的成就,让它们累积成最后的目标。每一个成就都会增强动能,你很容易就能将它们同化,这也有助于累积信任度与熟练度。
这位企业家到底是怎样达到成就的?
首先,他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累积动能。一路走来的每一步,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他都能够把那些事都当成学习的经验,学会如何更有效地累积动能。
其次,他懂得寻找累积的新方式。他寻找接受挑战的机会,透过挑战去实验。
最后,他发现经验有助于累积动能。每一个他接下来的项目都让他学到如何当个企业家。即便项目不成功,他还是学到了新的技巧。他学会了如何协调行政与财务管理工作,如何掌握时机。
早年他把风险降低,如此一来当他还在学习的时候也不至于让公司倒闭。他每做一个决定,自己的决策能力也随之增强:决策成功,他学到了成功的决策有哪些特色;如果不成功,他也能掌握无效决策的特色。他无时无刻不在帮自己扩张企业视野。
“人类的天性偏向于拘泥于形式,这不但令人吃惊,甚至是一种悲剧。”画家康定斯基
同化作用本身也会变得极其自然而自动。当你开始达成自己想要的成就时,你会更易于达成新的或者更深远的成就,因为你已经将结构性张力与创造取向同化了。借由将结构性张力予以同化,你也会开始熟悉自己的创造历程。
感悟:创造本身会带来创造,正向循环。
很多一夜暴富,然后花点时间返贫。之前我的认知是体系木有建立,现在看这个可以理解成没有创造出新的系统。在旧的体系里运转,只会像身在螃蟹团队一样出来半个身位然后被拉回去。
旧的坐标系简直像恒星系统,万有引力在拽着你,好像蹦的再高,一样落回地面。
而很神奇的是动能是可以累计的。那句名言:成功是成功他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