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关“北大女生自杀”的事件刷爆了朋友圈,网上也出现了各种相关的消息,PUA、SM等标签成为该事件中最常出现的词语,而在两性关系中,北大女生包丽的“低自尊”也被称为恋爱中的危险行为。
一段感情是否正常和健康,首先应该确保感情里的两个人平等,而且感情应该是积极正面的,能够让人焕发活力,充满希望。
不管是谈恋爱亦或者是走入婚姻,我们都应该确定,在拥有的感情里,我们是蓬勃的,会更加热爱生活,如果我们总是看不到希望,甚至自我怀疑和否定,那么这段感情应该不值得投入。
北大女生包丽因为男友的羞辱以及精神控制,自贬挫败,忧虑、绝望、没有安全感,甚至感到生无可恋最终走向了轻生。不知道为何,包丽在面对牟林翰长期的冷漠忽视,通过精神暴力来操控折磨自己时,为什么没有选择第一时间离开?
很多被PUA伤害过的女性说过,自己在受到不尊重,感到不舒服时,却总会为人渣找借口,甚至怀疑自己的感觉,在人渣天花乱坠的乞求、欺骗中,陷入扭曲的关系里无法自拔。
在北大女生自杀这个事件中,包丽的专业是法学,她应该对权利、义务有更专业的理解,而且自身应该拥有理性思考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可从事件结果来看,包丽似乎在这致命的漩涡中丢盔弃甲。
当牟翰林借由爱的名义,一直耿耿于怀包丽“非处女”,进而对她提出各种带有侮辱性的要求时,她居然没有被变态行为吓退,反而忍受着痛苦煎熬,直至走向覆灭。
这种用“爱”来进行绑架的行为并不少见,不仅在爱情里会出现,在亲情中也大量存在着“为你好”的爱的绑架。可悲的是这种行为却很少有人能拒绝,而那些无法鼓足勇气说“不”的人,都在水深火热中忍受煎熬。
对于包丽,父母含辛茹苦抚养多年,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北大骄子,原本灿烂的人生,却突然在爱情中遭受暴击而陨落,那个叫做牟翰林的男人确实罪无可赦,然而感情本就是两个人的事,当一段感情腐烂霉变,双方都应该负一定责任。
诚然,在悲剧出现以后,谴责恶人是伸张正义,不过在谴责以后,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思考受过高等教育的包丽,为什么无法逃脱人渣的洗脑和迫害,而且在受到折辱贬低之后,也没有向人求助和倾诉?
还记得有消息称,包丽侧面问过自己的妈妈,有同学的男朋友因为分手就闹自杀应该怎么办,不过包丽妈妈并未在意,这让她在女儿出事以后,非常自责当时没有好好和女儿沟通。
包丽妈妈和包丽之间的亲子关系,实际上和大多数家庭差不多,没有亲密无间,对孩子的问题也并不重视。
再者因为我国家庭教育中,对于婚姻、爱情通常并不会表现得很重视,也不会特意去教给孩子其中的道理以及存在的问题,更不会主动引导,所以包丽妈妈当时的不重视,并不奇怪。
此外,对于学校而言,更多的是对课业方面的教育,而对于学生的情感,尤其是爱情、婚姻等方面涉及贫乏。
虽然现在很多教育提倡孩子的性教育、感情教育应该在青春期之前就要涉及,不过真正做到的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屈指可数,所以大部分孩子在长大后,对感情的看法并不成熟,而且感情观也不清晰,在恋爱中摸索时遭遇陷阱很难避开。
大部分父母,在两性关系上从来不会主动给孩子提出建议或者给予引导,甚至如果孩子的情感不如意,父母横加干涉,却永远不讲道理;甚至在孩子早期有感情萌芽时,也会选择漠视或者是逼迫孩子压抑早期的情感。
毕竟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习和功名,而沾染感情,就是不思进取,很多父母面对中学的孩子,都有“谈恋爱色变”的经历。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对两性关系的不正确认识以及不加辨识的道途听说,让他们在遇到感情的泥淖时无力自救。就像包丽和其男友,都是北大的学子,却高智商低情商,酿出了这场悲剧。
包丽的悲剧固然需要牟林翰负主要责任,但是其自身情感方面的认识失误以及人生价值观的错误,更是其他人需要汲取的教训。
在这个时代,女人是不是处女早已经不重要了,别人因为这个原因来侮辱折损自己,本身就是错误的认知,自己应该勇敢地反抗,果断地离开。更应该记住,一个人的价值,是在于自身所能带来的正面意义,而非是否达到物化的标准。
在自由恋爱的时代,尽管男女平等还无法真正在各个方面实现,然而过于在乎那层膜,强调处女的男人,也只是少数的奇葩而已。所以,遇到奇葩,不要妄想改变,更没必要自我怀疑,只有远离才是正确的救赎之道。
还记得牟翰林在面对“精神控制”的质问时,他冷漠而又无辜地表示“什么是精神控制?”他面对那个被自己在无形中杀死的女孩子没有一丝怜悯和愧疚,他从不觉得自己作过恶。
包丽如果可以看到这一切,是否会幡然醒悟?她已经用自己的生命为自己错误的感情观买单,至于牟林翰,他或许无须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他将用不幸的一生去埋单。
而我们,在谴责人渣时,更应该思考如何让自己避免这样的悲剧。
作者简介:紫尘静雪,90后已婚大龄少女,研究两性关系、婚姻关系,坚信家长里短也是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