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上写关于『写作』的文章,就自带了流量buff。因为,这里有很多想学会写作的写作者……
其实我最开始写作的时候,心里清楚自己不行,那也一直写下去了。因为写作有时是一种倾诉。想写好一篇文章只有倾诉是万万不行的,尤其是只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感受(没有贬义)。和生活一样,写作需要与外部世界的连接,因为我们和这个世界大抵是一体的。
做一个溶于世界的人,一个对生活有着“元认知”能力的人,会活得很快乐吧。而与此同时,他(她)的文章也是与这个世界所相融的。对于『元认知』这个词,很多认都不陌生。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是一个调节心理活动的能力。就是我们平时看事情都是根据经验来的,久而久之对待一些问题的看法容易变得呆板,甚至脱离现实情况。但是我们可以调节自己的认知能力,我们可以把经验“挡在门外”,把这个世俗的眼光也“挡在门外”,然后完完全全为了这个问题而看待这个问题。我形容可能不太好,大抵是这样的。我还有一个想法是,我认为孩子通常都具有『元认知』能力,而且孩子的『元认知』是那种不加操作的,先天性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对于成人来说。我这样认为。
而这样心境是写作的肥沃土壤。因为写作是一件人与人,人与这个世界产生连接的事儿。
在最开始写作也常有自己需要机遇这种想法。其实是年纪太小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也是没见识过那些真正具备写作硬件能力的人。阅读量,文字创作量,生活阅历,生活态度,语言专业研究……这些都是写作的硬件。也开始明白想凭机遇,而不踏实地做事情就是不自知,是轻浮。
后来当然有进步,无论是人生上还是写作上,我认为我都有所改善……摆正生活态度是写作的入门级别,但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感觉得到的就是,我不再只是诉说自己的情感,和单一的生活。而我的生活也不再全部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古有隐士,他们过着恬静,淡泊的日子。但他们的心与这个世界是时时刻刻在连接着的,不然也不会留下不朽的文字。
当生活回到它的轨道后,其实我对自己的文章大多是满意的,是经得住回看的(只包括正正经经写的文章)。通常写这样的一篇文章的时间在两到三个小时。
昨晚上写的那篇文章我自认为是一直以来写的最好的一篇,每一段都不是虚设。但是投稿后只有首页投稿通过了。今夜日记专栏的投稿是因为格式不对所以未收录,编辑很好给我发来了消息告诉我改好后今晚给她。其实经常投稿不知道自己写的属于那一类。像昨天那篇,不算散文,又不怎么符合想法专栏,因为没有『青春故事』而被青春专栏拒绝了,但是那确实是一个正值青春的青年写的一篇关于内心的成长感悟。我不该投奇思妙想的……投想法也不能投奇思妙想呀!其实后来发现我应该投心理专栏。最后只有首页投稿给过了。其实首页投稿一共给过了大概那么三四回吧,我现在一共写了六万多字了,其实还有一些凑字的。首页投稿,每次能带来的效果大约是一百多阅读量。但是像昨天的那篇《当我不再是家乡的人》,这样的标题没能带来以往同类文章的一百多阅读量,只有五十七。后来也发现因为我有着随想随写的习惯,文章主题从来都是自然形成,或是没有主题。那篇的文章开头第一句是“今天这么晚了,正正经经写篇日记吧。”我不是『知名作者』,不该把文章的开头写得如此随意。虽然在一开始确实是一个随意的心境,让我渐渐的有了灵感。但在结束之时我应该修改掉第一段的,哪怕按个名人名言上去呢?当我第二天发现这篇自己认为是最好的一篇文章只有五十多阅读量的时候,我把第一段做了修改,变成了文中的一句点题的话。其实也可以说,自己没有文学专业的功底,和一个好的格式习惯。
当我写热点话题,写作类话题等等就不一样了,就不再是阅读量一百多,而是三四百左右。最多的一篇是写关于《夏至未至》那部电视剧的,阅读量是七百多。说出来觉得自己真的很菜……
不过,写作这件事需要沉淀。因为我一直认为写作与生活息息相关。
有时也会感到可惜,也常常期盼着红色的消息数字。自己的不足很多,但我并不想学习大咖的文章,因为我相信我的写作能力可以浑然天成,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文章自学。真正难求的是生活阅历。我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我看过一些签约作者的文章,如果说阅读的话,我会把时间花在一些我认可的人身上。比如我常关注的:和菜头,吴伯凡,阑夕,傅真。他(她)们的人生足以做我网络上的老师,足以用文字传播给我思想,知识,或是情感……
但所有人的阅读目的都不是那么强烈,而且我虽然自己写的不是很好,但是自己的欣赏水准一直都满高的……
写作就像精卫填海,石头落入大海不见踪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只是有时落入大海的不是石头,是汗水与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