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以个人的偏颇的意见论述了一下有关舒适圈对于知识付费和内卷的影响,最后也提到了“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对于个体来说有什么意义”之类的问题,今天就来继续聊聊往后的一些想法。
1. “定势思维”的极致
早在舒适圈出现之前,我们就有一个说法叫“定势思维”。在那个年代,我们一直呼吁大家要积极创新,跳出思维框架,打破“定势思维”,从而去发现更优的处事方式。那时候伴随着这样的论调,还有很多不负责任的编辑等等,总会筛选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创新案例出来,其中不乏“假创新”“读书无用”等论调,让很多当时的学生纷纷觉得“自己不需要多读书,因为读书会限制自己的思维”。
当时网络还没有现在那么发达,更多这些文章都是来自各大纸质刊物,这些刊物可谓紧紧抓住了那一代人的内心:学业极其繁重,“减负”政策虽然已经出台,但未能非常有效地落到实处;高考不断改革,使得学生对考试大纲感到无助无力,厌学者多不胜数;教师对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多有限制,而考试中写作题目得分的“模式化”异常严重(尽管依然出了不少优秀的突破框架的满分作文)。
就我的经验而言,我所见到因为厌学而辍学或出现旷课数天最后需要家访把学生带回来的情形就在初高中时(约01~07年)经常发生,甚至有听说过初高中生乃至小学生自杀的事情。而那时候,也正是特别标新立异的“非主流”最为流行的时期——当然,“非主流”们自然也没有发现,只要他们认为“这样做就等于打破了常识的框架”,他们也只是陷入了另一种定势思维而已。
而实际上,定势思维并非一种十恶不赦的事情,反而是对我们生活大有好处的事。
比如说,因为定势思维,所以我们总能记得自己经常使用的物件放在什么地方,“闭着眼睛都可以”做到很多日常的事务(从刷牙洗脸穿衣打扮到看书学习工作等等),总能非常顺利地解决过去曾经解决的的难题(无论有多困难)……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对曾经做过而且知道会不断去做的事情在大脑中“编好了程序”,所以只要进入到那个程序,我们的一切动作都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
如果同样是学过乐器的朋友可能会有更深的感触,就是当我们练熟了一段谱子以后,我们很难从中间任意一个部分突然开始演奏,但只要从头开始,就会非常顺利。
有人说这叫“肌肉记忆”。但说真的,肌肉不具有记忆,就算是条件反射,那也必须是经过中枢神经的反馈才能完成的。我们之所以自认为是肌肉记忆,正是因为它已经在我们大脑中“编程”完毕,不需要我们过多去留意思考,就能自动完成。
其他的比如我们的语言、键盘或手机打字(不论是中文还是外语)等等这些,更是由于常年累月的积累,就算用“如臂使指”都无法完全体现出我们对其的熟悉和流畅程度。
而这些“编程”的内容,正是定势思维带给我们的。
当然,编程是一种指向需求的设计,所以我们每一个程序编写出来,都指向特定的目标,而并非万金油,在任何场合底下都使用。而实际上我们需要面对的世界是一年比一年复杂,信息量也是一年比一年爆炸,所以逐渐地,光依靠定势思维来帮助我们生活,总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就算抛开社会变迁而言,在普通人的人生阶段中也很难做到“一招鲜吃遍天”。从小学到大学,常听老师们说的话是“别以为你们还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出了社会更是,“别以为你还是学生/还在学校”等等,说的就是“你的思维方式有一部分亟待改变”。
也就是,在生活中的种种定势思维全部加起来,会构建起我们一种固定的生活与应对世事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基本不会太耗费我们的精力,使得我们过得相对稳定,不容易受到其他事物所影响,这种状态便是舒适圈。
2. 舒适圈的特点:有序
前面说了,处于舒适圈的我们每天不会太让自己消耗太多精力,除了有定势思维在帮忙之外,还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序的状态。
所谓有序,并不是说每天都非常死板地完全按照某一顺序去做同样的事,而是每时每刻你都很清楚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情或选择有哪些。比如,我们说三点一线确实是一种有序的状态,而在三点一线之中我们也是有具体内容,而且有一定部分是可以选择的。而可选择的情形越有限,我们就越能把控和调整我们自己的状态。
所以,看到这里,大概也能明白我想说的是什么:
舒适圈,原本就是为了随时可以调整而存在的一个稳定有序的预备状态。
我们很容易能理解一个例子。假设明天你有一位朋友从远方来探访你,假设你是一名三点一线非常稳定的个体(或者相对清闲稳定的自由职业者),你自然很容易能够告诉对方,你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没有,或者你是否可以进行请假,具体在什么地方,可以去什么地方等等。而如果你从事的行业相对比较灵活,比如弹性工作制,或者非常随机地会被老板临时要求加班,又或者是一位仍在创业阶段的,或工作刚刚起步的自由职业者,则很可能会无法安排出时间来。
而且,且不论有没有一位朋友来探访你,光是你想想后面的几种情况,是否就会感到内心开始焦躁起来呢?
于是我们会发现,舒适圈本身并不是“限制”,反而是“蓄势”。
因为,只要你的时间相对固定,自然会容易安排——当然,如果一点时间都挤不出来的那种,被资本家剥削,或是自己为了事业的续存每日奔忙的人,自然很难谈得上是“舒适”圈。
所以,“跳出”舒适圈,本身就是一种奇怪的论断。
首先是,我相信如今走出社会后,至少有一半的人并不在舒适圈里面。他们或是在创业,或是因为内卷等被公司压榨,或自身原因的无所事事,或不太顺利的自由职业者等等,判断方式就是,他们的生活很难谈得上“有序”。既然不在舒适圈内,那么“跳出”自然不存在。
而其次,“跳出”舒适圈,意思是让我们一下子从舒适圈完全脱离出来,这和我们说的“调整”相差极远。大概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一个人在中国出生,土生土长了二十多年,风土人情饮食文化人情关系学识能力等等全部非常适应于这片土地,然后某一天在毫无任何准备(连图片都没看过)的情况下被丢到了某个异国他乡去,这个人估计当下就陷入恐慌了,经典“我是谁?我在哪?我该干嘛?”都要喊出来了。
但是,如果在他在原本的出生地,曾经有学过一些他现在所在地的相关知识,甚至学过一些语言,那么他的恐慌程度一定会大减。不过即便如此,这里也不会马上变成他的舒适圈,而是一个介于跳出与内部之间的过渡区间。
有位老师告诉我,这叫学习区,也叫适应区,是每一个人扩大舒适圈的必经之路。
而我认为,并非“跳出”,而是“扩大”舒适圈,才是我们真正的论题。
只有“扩大”了舒适圈,我们才能真正在不同的环境下更容易找到有序,从而使我们得以应对更多的挑战,用更多不同的定势思维来解决更困难的问题——一如前面所说,只要有对应的定势思维,无论多困难的难题,都能解决得轻松又顺利。
3. 定势思维组合出击
我们前面也说了,定势思维老被人踩在脚下,说什么“定势思维害人”啊,说什么“固执经验要不得”啊,要“努力创新啊”……
同时我们也提到,其实任何定势思维都是解决对应问题最快速、有效而且最不消耗资源的方法。
之所以我们看到“定势思维”会频频出错,仅仅是因为我们用错了地方,或者没有顺应环境变化去调整和组合定势思维而已。
而且,退一万步说,“不定势”的思维,如何封装?如何写SOP?如何让每个人都能用上呢?所谓“成功不能复制”,不就是因为那个人的思维其实很活跃么?哦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他的这套思维已经过时了,而他自己也早就换了一套思维了。比如华为,比如任正非……
啧啧,现在看来,光这句话就能写很多内容了。
不过今天主要想讲的是,所有的定势思维,都可以进行组合,然后成为新的、跟得上时代和环境的新思维。
这让我想起一位非常有趣的UP主。我们现在在B站,有美食区,也有杂谈区。顾名思义,美食区注重教大家做各种美食,视频里基本上是厨房、食材等;而杂谈区则是Up主一路作为画外音(也有露脸)在和大家唠嗑各种事物。而这位Up主就把两者结合:他一边做菜,一边跟大家唠嗑。虽说他火起来还是因为他的个人风格犀利。但这种创新的方法,在我第一次看到,就感觉到他应该是个非常有趣的人。果然,他没有让我失望,还常常给我带来惊喜。他叫仲尼JOHNNY777。
在他百万Up感言这个视频里面详细讲述了他是如何做到创新的这一步的:他几乎尝试遍了所有已有的“定势思维”后,突然发现了自己的一些吸引人“特点”,然后逐渐把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定势思维”结合到了一起(当然这不是他的原话)。
那么这里,既是证明了定势思维的组合是能够产生创新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定势思维发现创新的思路”:先把每一个定势思维都尝试、穷尽一下,然后从中发现自己具有优势的那几条定势思维。
这正好就跟第2条相近了:把能做的事情都做一遍,从而持续把舒适圈扩大,扩大到不同的定势思维可以发生交叉为止!
如果还是不行,尝试不断进行组合吧!
说真的,如果爱迪生看到了这些,也必须直呼内行。
想想爱迪生是如何发明白炽灯的?他是凭空造了一个灯吗?在他之前没有任何点灯吗?错了,他只是改造出了一种(当时)最耐用的电灯而已。而在他成功之前,也根据过往的经验,尝试了逾1600种材料和多种实验方法,才最终找到了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当时的最佳材料——钨丝。
那也难怪他说,天才就是99%的汗水和1%的灵感。
这时候有读书多的朋友跳出来了,“他也说过1%的灵感往往比99%的汗水重要!”
但不管谁重要,别忘了,这里说的是99%+1%才是完整的天才,而不是99%的努力天才不如1%的灵感天才。
而史蒂芬·金也说了,灵感必须在你始终规律坚持一件事后,才会如约而至。
也就是说,那1%往往是经历了99%的汗水才会出现。
当然,努力,也是要看剂量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是要按24气节表来排布的。
不可急功近利,而需要相信时间。
4. 当你的舒适圈足够大……
那么经历了扩大舒适圈,找到定势思维新组合后,也许你就已经站在大部分的更高处了。此时你的舒适圈早已比普通人大出很多。此时,就算是你自认为的举手之劳,在别人看来也是难度颇高。你能靠这些举手之劳,保证舒适的生活,并且有了选择是否继续扩大舒适圈的权利。
因为,现在的你所理解的舒适,对于不敢走出第一步的人来说,已经是“只有厉害的人才能过的生活”了。
简单来说,你内卷成功了。
不过,我绝对反对通过单纯提升个体工作时间来进行的内卷:这绝对不是创新之路。
你可以当作是那99%,但切记,坚持99%时,一定要反思、组合、不断尝试,直到突破为止。
真正最内卷的那群人……嗯?你以为是谁?底层员工?不!是老板!是总裁!他们全都是这样做的!
一旦不这样做的老板,分分钟就要被淘汰,要申请破产,发不起工资,最后消失在历史洪流中了。
这就我个人的观察:参加阅读教练学习的人,大多是高管、总裁、老板。
说句实话,总裁班,价钱一点都不便宜。但每位总裁学完后,都会推荐同层级的人来当学员。
甚至有位总裁,自行掏腰包为他的家乡培养出了一批阅读教练。
老板们这么拼,员工们还只看到996的辛苦,而不谋出路,也不知道谁才是装糊涂的高手了。
——啊当然,我是坚决反对无效加班和拒付加班费这件事的!
总之,要加班,也要加到自己的身上。公司或者单位如果不是我们暂时栖息强壮自我的地方,就是我们成长到足以大展拳脚的地方,而绝不是被压榨,或者摸鱼养老欺骗自己的地方。
没错,当你舒适圈不够大的时候,连“舒适”本身都是个骗局。
别人骗你,智者可解;而自己骗自己,无人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