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叶城二牧场,距离新场部约7、8公里的老场部,有一处白杨环绕、泉水潺潺,兵地居民依存共生50多年的哈萨甫哈那巴扎,巴扎多年的发展变迁,也见证着兵地团结、融合进步、共同繁荣的历史。
一条柏油路横贯东西,250多米长的巴扎就在这里。路南为二牧场管辖,路北属于叶城县乌夏巴什镇于日力克村,这种由兵地共同管理、共同发展巴扎的形式,在全疆境内也为数不多。卡占不拉克山泉从南流经巴扎、至西而去,路两旁数十家小而简易的店铺,以淳朴民风,真诚风格,为各族职工群众提供着最基本的生活服务。
历史上的哈萨甫哈那(维吾尔语:宰羊、杀牛的地方)巴扎,从整体上说规模不大,但其起源却不算晚。早些时候,这里归一个叫艾依肯巴汗的巴依(地主)管辖,他在戈壁路边平坦处划定一片地方,每月固定几次宰一只羊出售,从此,每到这一天,周围的农牧民就来此买点羊肉改善生活,并且还带来自产的农畜产品相互交换,哈萨甫哈那巴扎(巴扎属维吾尔语音:集会之意)由此诞生。
在哈萨甫哈那周边,既有二牧场所属的部分事业单位和农业连队,也有地方所属的部分村。几十年来,这里始终遵循着兵地融合,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发展轨迹。
大约60多年前,叶城县乌夏巴什镇七公社第三管理区在此建起第一个砖木结构的国营合作社。1953年,二牧场将场部建在哈萨甫哈那巴扎以南,也就是现在的老场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区域内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时光荏苒,随着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兵地各族职工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亦农亦商、亦牧亦商,逐渐成为本地人脱贫致富的途径,素有经商理念的维吾尔族群众依托巴扎,更是将经商的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现在,哈萨甫哈那巴扎已由解放初期的几家小店,发展为拥有数十家各类营业服务场所的集农、工、商为一体的综合集散地。烤馕、烤包子、拉面、烤肉等少数民族特色小吃占据着重要位置;五金家电、摩托车销售维修,手机销售维修等服务网点也有一席之地。
巴扎往东行6公里是叶城县乌夏巴什镇,西去4公里是西合甫石油基地,再往西还有叶城县六乡等地,每逢巴扎天(星期六),这里人流、车流、物流云集,商品琳琅满目。原来赶巴扎,一天仅销售一两只羊,现在逢巴扎天,往往是近20头牛、羊都销售一空,活畜、鸡、鸭、鸽子等交易数量还不在其中。
多年来,哈萨甫哈那周边兵地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彼此吸收、汇聚,形成了各民族间彼此亲近、依存共生的关系。在这里,见不到店主之间因争抢生意而发生矛盾和酗酒滋事、违法乱纪现象。买卖公平才是大家公认的生财之道。
那座当年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砖木结构的国营合作社,虽然与拥有现代气息的巴扎显得不太协调,但却见证着哈萨甫哈那巴扎的历史变迁,见证了兵团第三师叶城二牧场和叶城县乌夏巴什镇之间兵地经济融合发展,文化交融共建,维稳责任共担、民族团结共创的发展轨迹。现在的哈萨甫哈那巴扎,处处呈现出农畜两旺、物产丰饶、花果繁茂的景象。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后,二牧场干部职工群众解放思想,顺势而上,利用国家加快兵团发展的有利时机,筹划对牧场老场部的老旧建筑进行整体改建,通过个人筹资和商务渠道等途径,建设一个新的充满现代气息的田园牧歌般的二牧场。让我们拭目以待,二牧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