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着《爱心与教育》,时时被李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所感动,佩服与李老师的耐心、创新和教育智慧。是啊,正如李老师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教育。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而对学生的爱首先体现在老师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一个大写的人,视为在人格上绝对平等的人。而老师对学生的爱,也应该是发自肺腑的朋友似的关爱。前几天读了李老师的《教育的100种语言》,里面提出丹麦的老师就特别尊重学生,老师和学生经常在一起平等地交流,你根本看不出谁是老师,谁是学生,就是因为老师始终是尊重学生的。
回想自己这几年来的状态,越来越焦虑,联想到朱永新教授所说:很多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他们已经停止成长了,所以他们的生活是机械似的、重复无效的,甚至是痛苦的。刚出生的孩子为什么笑容那么多,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生长,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再读《爱心与教育》,我觉得自己之所慢慢变得焦虑的原因是:我还没有真正做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对学生的爱,没有真正地去尊重学生,平等意识不强,总觉得自己高学生一等,学生什么都要听自己的。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很难有愉快的情境中有所成长和收获。所以。我们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就逐渐变得不开心了,因为他没有生活在老师关爱的目光中,没有存在感,没有被看见。像李老师说,真正的师爱绝对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而应该是充满民主精神的爱,还应该是充满智慧的爱。
反省自己,对待学生的爱究竟是怎样一种爱?自己和学生,我们的校园生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是愁眉苦脸还是载歌载舞?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仅仅是一种奢望吗?
心态,对学生的态度是关键。这学期伊始,我尽量放平心态,努力微笑面对每个孩子,不轻易发脾气,用温和而坚定地提醒和陪伴代替火冒三丈、连我自己都不敢认识自己的我。
班里总是有一些孩子,学习滑头,偷工减料,手懒不愿意多写。例如子池,一个中途转过来的孩子,眼睛大而清澈,看着就特别聪明,学习一点就透。说话有板有眼,一本正经,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自信,无可挑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机灵的孩子,因为父母离异,他跟着忙碌而无暇顾及自己的父亲,学习习惯特别不好,经常家庭作业不完成。期间也叫过几次孩子父亲,来了不是批评就是扇耳光。后来,我再电话或者微信告知孩子作业没有完成,孩子父亲要么说自己也没有办法,要不就选择性地不回复。我心想:怎么遇到一个这样的家长?有时候想:家长自己还不管,我费心费力地也不讨好,干脆也不想管了,有时候还想到了放弃,可以说看到子池我就头痛。
近来,读着李老师和他学生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再想想子池,觉得他其实也挺可怜的,遇到了这样一个父亲,他也是受害者啊。这学期,他的作业仍然还是像以前一样,不完成是家常便饭菜,但是这下决心首先改变对他的态度,改变以往对他的批评和指责。心里想着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是值得被关注和爱的,只要平等对待、尊重孩子,只要细致跟进,孩子一定会发生变化。
中秋节假期三天,我留了三样作业:描写字帖、改正听写的生字和背诵一首古诗。开学后发现,子池除了古诗背诵了,字帖描得没工整、生字没有按照要求改正,并且没有听写。按我以前的脾气,肯定是在教室就开始质问他了。然而,这次我没有,我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池肯定也不想当众受到批评,任何学生,我都要平等相待。中午在学校就过餐后,到了在教室休息的时间,我悄悄地把子池叫到我身边,告诉他作业哪里写得不好,需要重写,哪里没有按要求写,需要改正。他没有过多的反应,估计是想:老师怎么没有批评我?这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总之,他拿着作业回到座位上开始写了。我眼看他低头开始写了,也就拿起李老师的《教育的100种语言》。读了一会儿,无意间抬头,发看子池正在座位上玩,他手中的笔无奈地躺在作业本上。我当时真是怒火中烧,心想:太过分了,简直就是蹬鼻子上脸,看我怎么惩罚你。正当我准备快步走下讲台去责备他时,我停住了,我笑自己:怎么一点沉不住气?不是说好不发脾气的吗?不是说好要尊重每个孩子了吗?不是说好要给学生智慧的爱吗?于是,我匆忙的脚步逐渐慢了下来,我悄悄地向他走去。看我走过来,他吓得脸色都变了,赶紧拿起手中的笔开始写。我不动声色地坐到他旁边,告诉他:每个学生的作业都是完成,当天完不成的话,第二是一定要补上的,这是底线。来,我坐在旁边一边读书一边陪你,直到你写完为止。这是他有史以来写得最快最好一次,写完后,他如释重负地笑着出去玩了,而我,也避免了责备和说教,变得平静而易于接受自己了。
我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子池的作业肯定还会出现反复的情况,但我已然做好了心理准备。真心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被尊重、被看见。让我们发现孩子、看见孩子、发现自己。(203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