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一场会议,会议主题是宣贯去一线城市工作的方案。
我毕业后一直呆在现在这家公司,位于三线城市。因为是国有企业,收入稳定,有车、有房、有家庭,早已习惯了当前的生活状态,因此极不情愿被安排到一线城市工作。
本次会议有一项议程是与会人员座谈,由于我深知临场发挥能力不行,因此就提前准备座谈内容。
主要思路是说明下去上海工作的困难,包括:
1)由于一线城市公积金、社保等缴纳系数高,而本次调整薪酬不变,因此到手收入减少。
2)租房支出。
3)探亲回家往返车票支出。
4)另外,由于上海公积金政策不允许异地还贷,现在三线城市的房贷只能自费还贷,差不多占收入的60%。综合算来下,每月已经没有多余钱用于日常家庭开销。
座谈期间,我按照上面罗列的内容将困难进行说明后,瞬间感觉自己准备的非常不充分。包括:
1)只说明困难,没有表达诉求。
2)罗列困难,缺乏逻辑性。
之前读过多本关于结构化思维的梳理,虽然在大脑中烙下浅浅的记忆,但是未有效应用到实践中。
关于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有四个基本原则:“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
如果我在日常汇报、发言过程中有意识锻炼使用结构化思维,那我再进行准备时就会优化发言内容,让与会人员能准确知道我的诉求。
对于本次会议的内容,我重新组织了语言。我将诉求放在了前面,并从三个维度详细说明了存在的困难问题。最后再次强调了诉求希望得到的结果。
在去一线城市工作后,我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希望公司能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首先,收入降低,一线城市的公积金和社保缴纳系数高,导致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到手收入减少。仅以公积金为例,按照基数上限,每月需要增加XXXX元。其次,支出增加,如租房和回家探亲,每月需要增加XXXX元。最后,由于该城市公积金政策不允许异地还贷,我现在所在城市的房贷只能自费还贷,占收入的60%左右。综合来看,每个月已经没有多余的钱用于日常家庭开销,甚至连温饱都成为了问题。因此,希望公司能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俗话说“学以致用”,如果我们所听、所看没有应用到实践中,那么它只是个信息,只有你知道了如何利用信息改变你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