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由梁启超在救亡图存,国难当头时写的一本书,用一句话概括便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有浓浓的振兴国家的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以历史为鉴,可知得失。宋朝历代积贫积弱,一方面,国库与民生凋敝,一方面军力弱小,且每况愈下,然而军队人数却不断增加,因为边关换防、征兵政策导致军费支出庞大,却无战斗力。这和宋代的经济,政治,民生上的政策有直接关系。政治为主,帝王之术旨在巩固权力,一味削弱军力,对入侵的民族只是求和。而臣子不思进取,一味唱赞歌。
作者评价王安石时思路独特,一方面比较了前期政治家范仲淹,相比之下,王安石是大才、大德,一方面查找大量史料,去伪存真,还原了真相。宋朝对王安石的评价非常低,通过对史料的研究,梁启超得出的结论是,人性的劣根性导致。因为宋朝皇权集中,文官职位奇缺,导致官场倾压、结党严重,当政策出现问题大家想的不是如何改善,而是推责,打倒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