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这个问题有200万人次浏览。
可见,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们不再满足于一份不适合自己的将就的只为谋生的工作,做自己的声音越来越强。
不过,到底什么才是适合呢?
从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适合就是一份工作既喜欢又擅长又有市场需求。
好比穿衣服,适合就是一件衣服穿在身上,你自己喜欢(感兴趣),衣服的风格你驾驭得了(擅长),同时还合乎时宜(有市场需求)。
我是真的不适合吗?
当我们说到我不适合某某工作的时候,我们的潜台词是什么?
可能是我不喜欢这份工作,每天都是重复琐碎的事情、领导一点都不重视我、工作环境不好、同事关系不好处、离家太远、工作量大、常加班、工资又少......
我们期待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可常常会有各种不如意。
当我们说到我不适合某某工作的时候,一般会在什么场景?
可能是初入职场,要面临新的环境;可能是转型到一个新领域,需要积累新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可能是接了一个新项目,一切需要从头开始,压力很大;
我们怎么确定以上情形就是真的不适合呢?
首先要排除对适合的错误认知。
01 把不适应当不适合
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只做了一个月就离职了。
当时是在一家港中旅旅行社做旅游线路策划及带团,工作一个月只带过一次团,是去承德避暑山庄,我是总领队,到了承德会有地接。
从北京到承德的大巴车上,那一路的漫长,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比等待高考成绩还长得难熬。
因为当时不知道怎么活跃气氛、怎么跟不同的人去交流,所以,在紧张的介绍完自己及行程之后,就没话说了,车上就安静极了。
到了承德把人交给地接,自己不知道作为领队还要买票才能进山庄,所以又排了好长队买票,然后去追其他人,很尴尬,回程的路上也是一样的安静。
当时觉得自己不适合做导游,太内向了,不善言谈,所以辞职了。
想不到的是,这个内向不善言谈的丫头,后来还做了销售,参加了演讲协会,多次得到了即兴演讲最佳。
有句话说得好,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不到拼天赋的时候。
现在看来不是不适合那份工作,而是不适应,自己还没从学生心态转变过来,还期待着什么都有人提前告知、有人教。
不适应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你是否完成了岗位要求的KPI,达到了及格分,没有的话就是不适应。
我虽然有导游证、旅游相关知识的储备,也对导游感兴趣,但我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不够、带团的经验不足,所以,不是一个及格的导游。
不适合是你能达到岗位要求的前提下,就是不喜欢、没动力去做或是说跟他人相比,付出更多的努力却不如人家做的好。
02 适合的工作就在哪里,只不过还没找到
“只有找到适合的工作才会全力以赴”可能好多人心里时不时会冒出这样的声音。
事实上,抱着这样的想法是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的,因为,适合的工作不是找出来的 ,是碰出来的,只有全力以赴,它才更容易出现。
就像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的:“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我的第三份工作是在亚洲第一家买手店连卡佛做形象顾问。
当时学完了一个月的形象顾问课程,是奔着对服装搭配的热爱去工作的;
但形象顾问工作的本质是销售。
虽然,我不喜欢销售,尤其是强力的劝说人家来买,还是做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因为要生存)。
工作中还是会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学习产品知识,连卡佛的女装有200多个品牌,大都是国外的,所以要各种翻墙找资料,入职时发的三页关于品牌的简单介绍我都背下来了。
半年之后,我成为了女装部的品牌专员,负责培训工作。
也是在那一刻,我发现相对比为他人推荐合适的搭配,我更喜欢告诉别人怎么搭、这个品牌有怎样的历史、风格定位等等。
这也是我后来换到教育培训行业的一个原因。
所以合适的工作真的是“碰出来的”。
这个“碰”不是硬“碰”,而是边碰,边总结反思,带着反思再去“碰”,是一个不断验证的过程。
内部探索:如何知道自己适合什么
当做完上一步的澄清与“碰撞”,如果真的是不适合,那我们接下来就可以看看自己适合什么了。
分三步:定位-尝试-总结。
隆重要介绍的是第一步定位,也就是确定发展方向。
由于在过往教育中,缺少相关的自我探索,所以,当我们觉醒的这一刻,是要花点功夫,慢慢醒来的,这相当于是在补课。
一个适合的工作是既喜欢又擅长又有市场需求,所以就从兴趣-喜欢的、能力-擅长的、价值观-需求的三个维度来聚焦定位。
01 我喜欢什么
这是一个很感性的问题,有的人会说出很多,有的人说不出太多。
我们先来通过不同的测试,来了解自己。
为了了解自我,我做了很多测试,其中最有感觉的是下面三个。
霍兰德
霍兰德测试是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命名的职业兴趣测试。
霍兰德将人分成六大类:
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
社会型(S)企业型(E)传统型(C)
感兴趣的伙伴可点击链接测试:https://open.xjy.cn/main/ceping5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我的霍兰德代码是SAC。
总体来看,我是善于交际的,有创造性的,更喜欢跟人和理念打交道,既喜欢天马行空又喜欢有一定的规则,比如咨询师、培训师、产品研发、写作等岗位就很适合。
测完之后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纠结了,因为艺术型(A)和传统型(C)本身就具有对立性,现在悦纳了,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不同的代码了。
MBTI
MBTI的全名是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它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理论模型,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
测试链接:https://www.xjy.cn/ceping/mbti.html
我的MBTI是INFP。
五年前做的MBTI测试,测完之后觉得这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喜欢在安静的环境,独处、思考;相对比实实在在的数据更喜欢抽象的事情;做决策时,比较在意他人的感受;比较随遇而安,既有灵活性又有一定的条理性。
I是内倾型,是指精力的恢复来源于内部世界,难怪休闲的时候去参加聚会对我来说是耗能的,一点也不休闲;
而且我也终于理解为什么出去旅行的时候既要做攻略有计划,要有有一定的留白空间,因为我的判断和知觉维度(是指喜好的生活方式)倾向不是很明显。
盖洛普优势
可以通过盖洛普官网:https://www.gallupstrengthscenter.com或是《优势识别器2.0》这本书上的测试码来测试。
盖洛普优势测评一共34项优势主题,分为四大领域:执行力、影响力、人际关系和战略思维。
我的盖洛普优势前十是搜集-学习-思维-积极-理念-关联-伯乐-成就-完美。
突出的优势领域是战略思维加关系,而且战略思维的主题都是偏发散的,在关系方面,积极、关联、伯乐三个是偏支持和发展他人的主题;
测完之后我做的很大的一个改变就是,勤输出,因为可以让发散的想法更聚焦、更结构化。
所以你看无论是从那个测评来看,最终的结果都是我比较喜欢跟人打交道,乐于支持他人发展,喜欢理念、发散创造性的工作内容。
当然,任何测评都不是绝对的,只是作为参考,还要结合自身经历不断去澄清尝试,在《适合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中对于测评的10个法则可供大家参考。
02 我擅长什么
在梳理自己擅长什么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踩一个坑,就是把天赋当擅长。
职业能力的定义是个体将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景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
真正的擅长是要以结果说话的,而不是有天赋就行了。
盖洛普有一个优势公式:优势=天赋X投入。
所以即使有天赋,在没有足够的投入、刻意练习之前,也不能变成你擅长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
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可以帮我们发现擅长什么。
因为在工作中,我们常常埋头做事,而不记得自己到底是怎么完成的了,所以可通过记录成就事件,来梳理自己到底擅长什么。
03 我看重什么
价值观听起来是很虚的东西,其实它一直左右着我们的选择。
小到中午吃什么,是选择健康的健身餐还是吃起来很爽的麻辣烫;大到我是找一个喜欢我的还是我喜欢的另一半。
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希望通过工作来实现的人生价值,是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舒伯1970年研究开发了职业价值观量表,总结出13项常见职业价值观。
最简单的可以用删减的方式来看看自己看重什么(试试看,如果只留下三个,你会选择那三个?)同时也可以通过测评来得到职业价值观的排序:https://open.xjy.cn/main/professional_measurement?cid=46&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当时在连卡佛做不下去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缺少智力刺激这项价值,因为每天都是跟衣服打交道,谈论的都是怎么穿好看,不能满足我探讨各种抽象话题的需求。
外部筛选:如何找到适合的工作
以上是从内在做梳理,接下来就要来到真实的职业世界,选择一份工作了。
工作包含三个部分:行业、企业和职业。
行业既你所在的领域,招聘网站上都是按着行业和职业来分类的。
企业也就是你会和什么样的人/组织合作。
企业分为机关国企、民企、外企三大类型,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不同。
国企你懂的;民企,老板的管理风格就是企业文化,比如阿里的江湖风;外企比较注重规则制度。
职业等同于职能,就是你能完成什么、有什么资源。
当你了解了外部职业世界之后,接下来就是内在自我与外在职业世界相匹配的过程,给大家剖析一下我的匹配过程。
我分别在涉外精品酒店、服装定制公司和买手店工作过,从买手店一边上班一边找工作的过程着实很痛苦,但也让我更明确了想要什么样的工作。
兴趣方面喜欢培训、个人成长的领域,所以我面试的都是服装行业的培训岗位或是教育培训行业(线上+线下);
能力方面,基于之前的积累,更多是在跟人沟通、客户维护及培训方面比较擅长,所以找的还是跟人打交道的岗位,比如我现在做的教学教务经理一职;
价值观方面,我更在意个人成长、自由度,以及人际关系是否简单;
综合以上考量,我来到了新精英教学教务部,工作之余还会做生涯规划、写公号、知乎答疑,走专业化发展路径。
能任职新精英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情,已经来了一年半的时间,顺利从传统的服装销售行业转型到生涯教育领域。
在《发现你的职业优势》一书中,有个练习是记录你喜欢和你痛恨做的事情。
通过半年的记录发现,我确实是喜欢教育培训行业,享受助人的过程,在新精英工作有如鱼得水之感,跟这个圈子里的人、跟新精英的同事都特别玩得来;
那对于具体岗位呢,教学教务属于服务岗,工作内容是流程化的、确定的(不确定的各种突发事件),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打交道,也是适合我的,既可以满足我助人的需求,又有一定的自由度、发挥创造的余地。
总结
一份适合的工作是内在自我与外部职业动态匹配的结果。
可能当我们自己探索的时候,容易陷入固有的思维模式,这时找一个生涯规划师和你一起探索是更高效的做法,一般一次咨询1-2个小时,2-3次就能做到一个清晰的梳理。
大家发现了吗?所谓的适合真的不是一下子就发现的,需要一点点尝试一点点把理想的职业状态发掘的更丰满。
这个过程是对自我、对职业世界越来越了解的过程,希望经过一路的探索,大家都可以找到真正适合的工作,成为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生活的那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