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高效学习人的关键在这第一步,做对了事半功倍!

一年已经过去一多半了,年初写下的愿望清单,你完成了多少呢?

有多少人跟我一样郑重写下的目标,已悄然不知所踪。

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绝大多数人,从一开始就输在了“制定目标”这一步。

今天,脱不花《怎样成为高效学习的人》中的四个关键词,像一记精准的叩击,让我蓦然清醒:真正有效的目标,从来不是一句热血口号,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行动系统。它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有场景、有距离、有抓手、有阶梯。

具体说说这4个条件是如何使用的。

以减肥为例,每年年初很多人都会立flag,励志要减掉多少斤,结果等到年末一看,年初的目标不仅没完成反而又长胖不少,这就是典型的无效目标,那么有效目标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1)有场景

场景就是要有使用的地方,能够去验证的地方,如果只是空喊要减肥的口号一定是减不下来的。

换个说法就不一样了,当你说为了参加前任的婚礼,我要在6个月内瘦20斤,这就有了具体的使用场景,那么就会有毅力坚持下去,这就是场景的价值。

2)有距离

有距离是指目标与现实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太近太远都很难看到效果,从而缺少动力,只有在垫垫脚尖能够够得着的距离才是最好的距离,也就是在舒适区拉伸。

就像减肥,如果已经很瘦的人,目标是6个月减20斤,那就很难做到。而如果一个非常胖的人,目标是6个月减掉100斤,这个目标就太大,也很难做到。若这个胖人将目标改为6个月减掉20斤那就比较容易做到。所以只有踮起脚尖够得着的目标才是一个距离刚刚好的目标。

3)有抓手。

有抓手就是目标要明确,有具体的操作流程,而不是假大空。

怎么理解呢?比如你的目标是一年内读完50本书,读什么书、什么时候读、读到什么程度都不做要求,随着时间的流逝,为了完成目标,读50本漫画书也是读完了,也或许读了30本后读不下去了,最后不了了之,这就是没有抓手的结果。

抓手具体是什么呢?

1.要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2.具体的执行动作。比如减肥,就是一个抽象的动作,如果说每天晚上不吃晚饭就是一个具体的动作。

3.执行动作的数量。比如我要读书,就是一个笼统的动作,如果说每天读10页书就是一个具体的动作数量。

4.执行动作的完成度。一开始就要明确,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避免糊弄自己。比如减肥到能穿上那条喜欢的裙子就是动作的完成度。

4)有阶梯

有阶梯这个方法可太值得我们学习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平时对一个目标做计划,往往是按照天或小时将任务平均分配,最后很难坚持下来。比如学英语,每天学习20个单词,读一篇英文文章等,结果呢,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不了了之,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而是因为纯靠自制力做事是不符合我们大脑模式的。

有阶梯就是要将目标分成几个阶段,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执行。

还是以学英语为例,可以将学英语分成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口语表达,学会常用的吃住行的句子,如果有适用的场景练习效果会更好。

第二个阶段是看懂英文文章,比如能看懂报纸,这个时候你的词汇量大概需要四五千。

第三个阶段是能听懂不带字幕的美剧,这个时候难度就上来了,不仅需要有大量的词汇积累,还需要了解国外的文化差异以及一些俚语和缩略语。

第四个阶段是能做演讲,要演讲就必须会写文章,词汇是一方面,还需要语法的掌握。

你看,通过四个阶段,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就将英文掌握了。这里还有个关键是一定是从简单到困难,因为第一步如果就很困难容易产生挫败感,而从简单做起,容易完成,这样不断给到正反馈,激励我们进入下一步。

总结一下,制定一个有价值的目标要做到这四步:1.有场景,有能够验的地方。 2.有距离,需要找那些垫垫脚尖够得着的目标。3.有抓手,有完成时间的限制,知道做什么,具体怎么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 4.有阶梯,不是按照时间平分任务,而是划分成几个阶段,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完成。

接下来用这四个方法分析一下我的目标为什么完成不了?

我在之前一直有个目标,想要通过读书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然后我通过AI工具帮我分析该如何做,AI帮我做了分析,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选择书籍。第二个阶段是按月分,每月读几本书。第三个阶段是输出相应的文章。

当然除了AI,我也尝试使用其他方法,比如我在读了《认知觉醒》这本书后,对其中一个读书方法很有感触,书里大致的意思是:

“当我们目标不清晰时,常常会陷入一种这件事做也行不做也行,做多也行做少也行,今天做也行明天做也行的一种境地,而且很容易选择享乐。”。

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讲目标写下来,具体化。后来也按照这种方法把目标写下来了,并且具体到每天几点要做什么事情的程度,结果中间遇到其他事情打断了这个计划,再然后就很难坚持下去。

直到读了花姐的这篇文章,我终于明白我的问题在哪里了:目标没有场景、没有分阶段,按照天平分任务,纯靠意志力坚持。

1. 无场景:“提升认知和思维能力”没有明确的验证或应用场景——比如是为了工作中能快速分析项目问题、还是和他人辩论时逻辑更清晰、或是能读懂某类专业书籍?没有场景就缺少动力支撑。

2. 无距离:没有明确“现状”和“目标状态”的差距——比如当前只能理解浅层观点,目标是能拆解复杂理论?现状一年读5本书,目标是通过读书达到能输出深度书评的水平?差距不明确就没有奋斗方向。

3.无抓手:没有具体可执行的动作——读什么类型的书(历史、哲学、思维模型类)?多久读一本?怎么验证“认知提升”(比如读完后写读书笔记、和人分享核心观点)?缺少细节就容易糊弄或放弃。

4.无阶梯:没有分阶段的递进计划——是先从入门级思维书读起,再读专业领域书籍,最后尝试用书中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没有阶梯就会陷入“每天重复读却没进步”的消耗。

所以我的目标还需要改进。

改进后的目标是3个月通过读书提升认知和思维能力,输出有价值的自媒体文章开启副业。再通过四步法分析如下:

1.有场景:认知提升的场景是“能输出有深度的自媒体文章”。副业的场景是“文章获得读者认可、产生收益”,两个场景相互支撑,比单纯“我要提升认知”更具体。

2.有距离:从“读了书但说不出、写不出”,到“能把认知转化为文章”,再到“文章能变现”,每一步都和现状有差距,需要“跳一跳”才能实现,不会没动力。

3.有抓手:可以拆出具体的动作。首先列出读书的清单,按照清单在9月10日到12月10日为期三个月内,每周读一本书,每天至少写1000字,每周输出3篇读书笔记,每篇文章要求逻辑通顺,按照金字塔原理格式书写(结论先行,自上而下,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演绎顺序,SCQA模式),字数不低于1500字。

4.有阶梯:能自然分成递进的步骤,完全不割裂初心:

第一阶梯(第一个月):专注“认知输入+基础输出”,比如每周读1本书、写3篇读书笔记,不考虑收益,只练“把书读透、把想法写清楚”;

第二阶梯(第二个月):尝试“精准输出”,比如根据自己读的书,确定自媒体账号方向(比如“职场认知”“思维方法”),开始积累读者;

第三阶梯(第三个月):再考虑“自然变现”,比如读者多了之后接符合认知方向的合作,或开通付费专栏——每一步都以“认知提升”为基础,副业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最后

我想说的是一个目标的重生,就是从一句空洞的口号,变成一个包含场景、距离、抓手和阶梯的生动故事。

现在,请你取出一个最想实现的目标,用这四把钥匙重新打磨它。这不是简单的计划,而是一次与未来自我的真诚对话。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下一篇,我将分享:如何让学习过程像升级打怪一样上瘾——我们不见不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