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学校和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危机
读《新教育》有感
沂源县南鲁山镇中心小学 张涛
《新教育》是陶行知先生1919年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生讲习会上的演讲,此时刚刚经历了“五四运动”。本文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呈现了先生早期的教育思想,其目的是推动教育改革。以思想育人为主,此时先生是思想家,其思想观还未面向大众,还不能称之为实践家。二是突出了“师范生演讲”这一文章属性,文章的目的是要激起师范生的“教育初心”,为新民主主义教育“呐喊”,后来发表于《教育潮》可谓是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思潮的推动。
从“新教育”的“需要、释译、目的、方法、学校、学生、教员、课程、教材、考试”逐一阐述,100年后的今天读起来竟然有种“不过时”的感觉,文中所提之要义依然是今天教育的真谛,不敢说增无可增,但是做到了减无可减。不仅放在当时,就是在当先也是教师的教学指南。
文中所提“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所以要使学校成为一个小共和国,须要把社会上一切的事,拣选他主要的,一件一件举行起来。”这是先生“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雏形。我认为学校是一个社会,同时班级也是一个社会,从我经历的近10年的农村教育来看,学校异或班级的社会化功能严重减退,一个拥有127名1-4年级学生的学校撤并,大体量的农村学校正在严重缩水。美其名曰“农村小规模学校”。班额过大对班级授课的影响不言而喻,班额过小依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一些小规模学校班级的学生数量达到了2人,学生过少形成不了社会化氛围,对孩子的伤害也不能忽视。
首先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自信心的培养。课堂讨论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当人数太少时,要使讨论热烈,充满生气就难了。人少时思路受限,讨论的质量也会降低。一个学生的表现与他周围是否有同样水平的学生有关,需要周围的学生能够问他自己想要问的问题,担心自己所担心的事情,这样他就不会感到孤独。而当一个班人太少时,到这样的人的机会就变小了,周围的人都显得比你聪明。会影响这类学生的信心,对成长产生负作用。
其次不利于学生品行的发展和社会品格的培养。孩子的异质性不够强,因为人数太少,班级“没法真实体现”小社会“的作用。如果学生中有一个影响力较大的学生,那么整个班级的社交关系就会发生板结,形成以这个学生为中心的单一关系群体,对其他孩子的成长危害作用大。
在城市化进程的演变下,从教育资源分配与整合的角度上来看,农村小规模学校孩子的社会化“品质”形成似乎成了一个顽症,7年之后更会进入死结。陶行知先生知道现在教育的发展和偏远山区农村娃娃的现状恐怕也会喜忧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