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无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试译一】成基白云先生版。上一章讲圣人病病,是以不病的道理。本章接着讲圣人不病,才能以天德府天下,以德立威。
百姓服德,而不畏惧君王的威严。那是因为君王循天道,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遵循天威。不令而行,不为而自化。
百姓对于自己的居所和住地没有抱怨。徇天而生,与万物和睦和谐相处,讨厌和喜好无从源起,不自我伤害也不自我放弃。遵循天德而珍爱生命。
只有君王知天道,摒弃人道。才能获得百姓的珍爱生命,与万物和而不厌的和谐生态。所以圣人知天道,绝人道。外人内天。知道依内心天道而行事,不会自我展露自己的人智。
自爱不需要引导,也不需要规劝,更不需要启蒙,而是一个健全和正常人的自然表现。那些不自爱的人,往往是先违背了天德的缺德之人,不被天所爱,之后自己也会放弃自己的原因。真正自爱的人是因为遵循天德,自然就不会凸显自己,以己为贵。
所以圣人唯有怀德,才可以立威,才可为天下贵。就是因为去人之德,存天之德。
【试译二】李静百度参考版。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高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
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
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
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
所以要舍弃自见、自贵而保持自知、自爱。
【试译三】建君阐微综合版。
圣人行天道,以天地自然之道、以天德去教化百姓,百姓服天德而不畏惧圣人的权威、威严,而感到平易近人、使百姓觉得和蔼可亲,这样圣人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则会产生非常大的威信和威望。
圣人为政,不必自作威严去胁迫百姓就范。其对待百姓是公平公正的,没有亲疏之分,如此就为百姓自然而然地创造了宽松的生存环境,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对百姓没有厌恶,而是像亲人一样平等的去慈爱他们,使得百姓对生活充满希望,更不会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压迫,
圣人因为对百姓沒有厌恶,更不会去压迫他们,不让他们感觉到生活的局迫、窘迫、生不如死,因此百姓就不会对圣人的为政感觉到厌烦、也就不会遭到厌弃。
因此圣人自己有自知之明,虽然知道自己的博知,但不固守己见,不在别人面前卖弄来自求表现、凸显自己。圣人知道自己有一颗慈爱众生的心,珍爱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名声,自爱自重,但从不自以为高贵、唯我独尊而自觉高人一等。
所以要去除自我成见和唯我独尊,而只取或保留自知与自爱。
【与修身的联系】
一、“自知不自见”
1、修行者之自知,是去掉自我成见以后的自知之明。也是不断加强学习,认清自身局限,提升自我认知之自知。而自知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看清自己。
2、修行者决不要妄图把自己的意志与偏见去强加于他人,这是“不自见”的关键。不自见还表现在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否做到不固守己见,不自求表现,能否以一颗仁爱之心去关照他人、理解他人而依道而事,循道而为。
二、“自爱不自贵”
1、一切爱的前提是要爱自己,这也是人生的起点。当我们懂得了自爱的关键是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珍爱一切的生命,珍爱自己名声的同时尊重生命中的每一个遇见,我们自爱更自重,这样我们就可以向着“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伟大无私美德越来越接近,让自爱升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修行者。
2、自以为高贵、自觉高人一等、装腔作势、唯我独尊等等这些“自贵”的表现,都是修行者的大忌。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匆匆过客,在人们身上所谓的那些尊卑之称、身份高低,都是我们外在的东西,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其终极目标并无二致。所以只有不拘泥于这些外在的东西,才能让自己顺应天地自然之道,能够乐天随缘,不因“自贵”而轻者徒生烦恼,重者坠入万劫不复之地。
三、“去彼取此”
1、修身重在取舍,去“自见、自贵”,取“自知、自爱”。
2、取舍在于划清边界,保持中和而不为过。了解自我有自知之明,而不过分,就不会陷入自我显现的地步;爱护生命,爱护自我,而不去自我抬高,唯我独尊。如此则能真正去实施“去彼取此”。
【与亲子的联系】
成基:以下两句特别有感觉: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我们父母自我接纳是第一位的,所居和所生。如果我们不能全然接纳而对抗,抱怨和自我攻击就会自然而生。
其次,才是对于孩子的接纳。同样,对于孩子的不接纳,最终仍然会导致我们父母自我的自我攻击和能量消耗[撇嘴]
自爱就是自我需求的满足,自我服务。自己缺少的再去想着给予别人。一定会有力不从心之感。所以自爱为先[微笑] 因为自己就是自然和世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