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读书,我都是很随意的。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就买什么样的书。仔细想想,我之所以会买,买一些根本不读的书,根本的原因就是冲动购买,总想着这本书或许有用,这本书内容应该很吸引人。
自从我读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之后,我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充满主动的去读。只有真正消化了书中的信息,才能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或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
读书的时候,切忌盲目,我们要让笔记成为读书的好伙伴。记随想笔记,记下平时的感悟,这与日后的选书息息相关。列购书清单,找到真正想读的书。收集各种报道的剪报,尽情收录感兴趣的内容。写读书笔记,将读后感转变成文字保存下来,即将成为你读书生活的好搭档。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成为将来总有一天你能用得到的知识储备。
一般来说,读书要经过五个阶段:第一选书,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与书相关的信息,记录想读和需要读的书。这样做可以减少与内容乏味,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的接触,提高选树的命中率。第二购书,根据自己的需要,检查书籍本身是不是像笔记里写的那样值得购买。
第三读书,在读的过程中做好,做好写读笔记的准备,将重要的部分按以下等级提点出来,“让我颇有感触的部分”、“纠结要不要做记号的部分”、“做了记号的部分”、“要摘抄到笔记本的段落”。
第四记录,制作读书笔记,记录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动或思考,铭记这次读书体验,留下与书交流的证据。第五活用,通过再次浏览读书笔记,在检索和参考的过程中,帮助自己获得智慧,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制作读书笔记时要注意,方便日后重读。
读书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亚瑟.叔本华在《论读书》中写道:“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思考让人如同置身于迷雾之中,把灵感记录在纸上,让思考书面化,让灵感脱离之前的抽象状态,会更容易将其理解消化,也能促使你把灵感用做创意材料,想用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