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引导孩子读绘本《这不是我的帽子》,重点引导孩子学会读绘本。封面——前环衬——扉页——正文——后环衬——封底。
2、通过精读绘本,激发孩子的想象,读懂绘本中的留白。
3、通过交流引发孩子对绘本留白情景的想象,并能准确、流利地将想象的故事情节表达出来。
精读重点:
1、关于绘本留白的想象和表达是重点。
2、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真实所想,并能准确、有条理地讲清楚事情的原委,角色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他们这样做对不对?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 读封面:
师:读一本绘本,我们一般从读封面开始。通过读封面,你们看到了什么呀?
师:除了绘本的名字和作者的名字、出版社的信息之外,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条戴着帽子的小鱼。
师:观察很仔细。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帽子是小鱼的吗?
生:不是。
师:从绘本的名字当中小朋友们就知道这顶帽子不是小鱼的了,对不对?那么你猜猜,这顶帽子是哪里来的?
生:从天上掉下来的。
生:小鱼海里捡来的。
生:别人送的。
师:小朋友们脑洞大开,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
2、 整体输入:
师:到底帽子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下面请小朋友们认真听老师读绘本,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你们的任务是:用耳朵听老师读,用眼睛仔细观察,开动你们的脑筋,这本绘本里面有很多的小秘密,看看哪位小朋友听的,看的最认真。
故事提问:
师:小鱼的帽子是哪儿来的?
生:偷来的。
师: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几个角色?
生:大鱼 小鱼 螃蟹
师:还有一个角色,那就是帽子。
师:帽子在这个故事里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事中三个小动物织成了三条线索。在偷帽子这件事中,他们感受到的、想到的,都不同。绘本画家在图画中藏了很多的小秘密,这些小秘密就表现出了大鱼、小鱼心里得想法和感受。下面,让我们再一页一页的去读故事,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把故事中的小秘密挖掘出来吧!
二、精读交流:
1.【图1】这不是我的帽子,是我刚刚偷来的。
师:问题来了,这个“我”指的是谁?
生:小鱼。
2. 【图2-5】
师:观察这四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幅大鱼是闭着眼睛的,第二幅睁开眼睛了,第三幅眼睛向上看,第四幅它的眼睛向前看。
下面老师来读文字,小朋友们来看图。
我从一条大鱼那儿偷来的。我偷帽子的时候,他在睡觉。
提问:大鱼醒了吗?
生:醒了,因为大鱼的眼睛忽然睁开了。
提问:大鱼发现帽子不见了吗?
生:发现了,因为他的眼睛在往上看
提问:大鱼知道是谁偷走了他的帽子吗?
生:它知道是小鱼拿走的了。因为它的眼睛在往前看呢,他一定是看到小鱼在前面了。
提问:图画上这句话是谁说的呀?(小鱼)但是图画里画的是大鱼。小鱼偷了大鱼的帽子,已经被大鱼发现了,但是小鱼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暴露了,还存有侥幸心理,大鱼追了上去。我们接着往下读…..
【图6-7】
提问:小鱼偷了东西想怎么样?
生:它想躲起来,不让大鱼找到。
提问:小鱼想躲到哪里去?
生:长得又大又高又密的地方。
提问:海里有没有这样的地方呀?想一想它会躲到哪里呢?(引导小朋友观察画面,小鱼身边有什么?又高又大,但是不够密,那让我们跟上小鱼去找找茂密得水草吧 !)
【图8】
师:这时候,小螃蟹出现了。小鱼和小螃蟹做了一个约定,小螃蟹答应小鱼不告诉别人它藏在水草里。可是,作者没有写,小鱼怎么跟小螃蟹说的。你们知道小鱼怎么说服的小螃蟹吗?现在我就是小螃蟹。
例生:小螃蟹,你好,如果你不告诉别人就是我偷了大鱼的帽子的话,我就给你虾米吃。
例师:可是偷别人的帽子是不对的,我不想答应你。
例生:你要是告诉别人我就找人来打你一顿。
例师:天哪,你这是赤裸裸的威胁。但是我小螃蟹才不怕你威胁呢!
例生:小螃蟹,你别告诉别人我藏在这里,求求你了,我特别喜欢这顶帽子,我觉得我戴着这顶帽子特别合适,大鱼戴着太小了。
例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你因为太喜欢了,所以就拿走了对吗?
例生:对。
师:不管怎么样,小螃蟹好像答应了小鱼,不告诉别人。但是事实上,小螃蟹告诉别人小鱼藏在哪里了吗?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图9】
师:这个时候啊,大鱼游过来了,他会对小螃蟹说些什么呀?(小螃蟹你好,你有没有见过一只戴帽子的小鱼?)那小螃蟹究竟有没有保守和小鱼的这个秘密呢?仔细观察图片,小螃蟹的动作和表情。
例生:它没有遵守诺言,因为它用手指向了小鱼藏身的地方。
师:大鱼又是怎么说服小螃蟹的?现在,你们是大鱼,我是小螃蟹。
例师:啊,我得想一想,你要找他干什么?
例生:小螃蟹,你好,请问你有没有见过一只戴帽子的小鱼?它偷走了我的帽子。
例师:既然小鱼那么喜欢你的帽子,你就送给她呗。
例生:不行!那是我妈妈亲手给我织的帽子,虽然很小,但是很珍贵。
例师:说得好,怪不得你一定要拿回来,我会告诉你小鱼藏在哪里的。
提问:那小鱼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图10】
师:小鱼说得对吗?你来反驳一下小鱼。
生:你再喜欢,也不能偷别人的东西,你可以自己去买,也可以自己去织,总之不能偷别人的。
生:这顶帽子大鱼虽然戴着小,但是对它来说很珍贵。
师:说得好。不管初衷是什么,偷是不对的。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
【图11-13】
师:小鱼找到了又大又高又密的水草堆,他觉得躲在里面大鱼可就找不到他了!
师:你们看这个时候,小鱼是不是已经被大鱼发现啦?
师:其实真的没有人能找得到小鱼吗?不!大鱼早已经悄悄地跟在他身后了!
师:最后4幅图没有文字只有图画,这叫做“留白”让孩子们发散思维,开拓想象,这水草后面发生了什么。
提问:小朋友们,最后大鱼要回他的帽子了吗?图片上没有看到小鱼,小鱼去哪了?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
生1: 帽子就被大鱼夺走了。(怎么夺走的?让孩子细化过程。)
生2:小鱼不会被大鱼吃了吧?(这也不是不没可能,毕竟小鱼在大鱼面前很弱小,大鱼强,小鱼弱。)
师:大鱼也有可能自己用水草编了一顶更漂亮的帽子,跟小鱼换回来了。
结尾:根据每个孩子说出不同的结尾,找1-2个展开讨论。最后总结出,偷的行为是不对的,可以自己去编一顶帽子,或者管大鱼借用一下帽子,无论怎么样,“偷”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