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蚂蚁和大鳄鱼
原文链接:如果孔融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想必在我们年幼的时候都已经被当成教育孩子谦让礼仪的道德经典寓言故事给我们讲述过不止一次了,历史记载当时的孔融只有四岁,某年某月,现在看来应该是秋天的十月份左右吧,这个时候正是梨成熟可食的季节,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
孔融分梨
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比自己大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筐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至此,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
四岁是什么一个概念呢?按照现在的社会情况来看的话,应该是孩子上幼儿园的年纪,能不能每天多少学到点东西还不好说,应该是可以的,不过基本的上下学还是需要家长或者学校的校车接送的,这个也是很有必要和无可厚非的事情,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必然的,第一:社会在发展,这是每一个人都多少应该得到的社会红利;第二:现如今的社会中,坏人太多,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更是没有丝毫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辨别坏人的意识,所以作为孩子应该得到的保护不仅仅来自家庭和学校,更多的是应该来自于我们生活的社会大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给予每一位孩子应有的保护,相信足够多的好人还是可以同化那么一部分迷途中的坏人的。
作为家长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告诉自己的孩子,对于陌生人和他们自己不了解的人来说都可以暂且的把他们定义成坏人来看待,心存戒备不是与人为恶,而是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机制,相信善良的人也能够理解作为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存在,这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同时也只能说是为孩子从小就有自我保护意识的一种庆幸。
至于现如今四岁的孩子,一般的家长不会苛求他们太多,作为孩子来说,健康和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对于父母而言,也许孩子多一点听话和懂事,以及懂得基本礼貌和简单的知识是更好不过的了,但是这个更多的取决于家长而不是孩子本身的,不是嘛?
应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才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乐土,作为家长不能把更多的责任推到学校的身上,虽然学校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但是相比而言,家长对此也是责无旁贷的,或者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学校培养孩子更多的学习能力,这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现如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已经不是终身需要学习的时代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被动的进入了时刻学习的时代,而且时代的列车还在不停的提速,你可以选择掉队,但也必须接受相应的落后和被动的“挨打”!
学习的能力是后天学习得来的,但是成长的环境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不管你是被动的还主动的去选择,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就好比于“橘生南则为橘,生于北则为枳”,在这里的南北就是环境,橘还是枳就是环境作用的产物了,虽然在不同的地方成长他们都一样的接受阳光和雨露,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有很大的差别。
逆势生长的也不是没有,只是能够做到的太少罢了,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在逆境中的人都可以破茧为蝶成就一身的钢筋铁骨来骄傲的笑看天地间的风云变幻和斗转星移。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
这个怎么说呢?第一,孔融生就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这是他的幸运,家世环境属于书香门第的儒学之家。第二,他少有异才,勤奋好学。这是他自身的幸运,稍有天资,懂得努力和学习,这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最大幸事。第三,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这是其必然的成就之一。
说到东汉末年,想必我们更多的是知道林俊杰的那句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具体来说是什么一个情况呢?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于229年称帝)结束,持续36年(或以东吴建国计,为45年),这段时间内军阀割据,彼此混战;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著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
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我们都知道乱世容易出英雄,潜台词也就是说也会有一部分的枭雄和狗熊出现(这点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阐述过,在此不具体详加说明),那么这个时候的孔融是以什么身份出现的呢?“文学家”,这就很难能可贵了,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形容都不足以表达其中的精神,还必须加上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才略微的能够稍稍的体现其中的可敬和可贵之处,
后来呢?你是不是觉得这已经是孔融的历史高度了呢?这又是怎样一个高度呢?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再后来,汉献帝即位后他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也就是说我们知道的孔融不仅在文学上达到了很深的成就和造诣,后来成了孔北海后,俨然又是一个英勇杀敌,威震四方的军中儿郎,还不仅止于此,期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做出的社会贡献更是不可估量,难以史记!
最终,因为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至此,不禁扼腕叹息,悲兮,千万分之一的悲伤;叹兮,千万分之一的感叹,有何能表达心中的千万分之一。
如果孔融不让梨,就是东汉年代的悲哀!孔融让梨是家世的环境影响,孔融的成就和成长是世人的幸运,孔融的结局是无知者无知的真实体现!
如果你的孩子不让梨,一定不要怪孩子,你是否应该反思?
孔融者,悲其结局,暂且让我们用不怎么能够辨别是非善恶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光明;暂且让我们用“恶坏人”去定义那个陌生以及熟悉的陌生人和陌生的熟悉人来保全自己的一时应有的幸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