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父母的教育最常用三招——说-骂-打,效果立竿见影。
如今,说孩子烦,骂和打只会加剧亲子关系的恶化速度。
长期浸在家长群里,看到为孩子操心的问题真是多如牛毛:
孩子不爱运动怎么办?
孩子眼睛貌似近视了怎么办?
孩子不爱阅读怎么办?
孩子天天要人催,不会主动学习怎么办?
时常感慨,如今做家长真是好难!
可著名的心理学博士林文采老师常说的话是:养孩子有什么难?如果孩子养到鸡犬不宁,十有八九是方法错了,理念错了!
那是不是家长很多没有掌握根本?
对应头疼的几个问题,来看看这四个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孩子是如何从跑步小白到跑步冠军的?
很多家长说孩子不爱动,一问做法就是给报辅导班、游泳班、篮球班、跆拳道等都报完了,却没练出什么成绩,孩子后面不愿意坚持,最后结果都是不了了之。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认知的改变,一定要清楚运动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中考!
真正的体育精神,就是通过运动,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影妈:女儿9岁,从零基础跑步小白到跑步冠军,不论短跑和长跑。
影妈是她家的幸福总设计师,为了家庭的和谐发展,他们一家专门讨论定了一个家庭公约。
公约里的第一条就是多运动,练出精气神。运动对每个人来说绝对是第一位的,没有前面的1,后面的再多0也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不论成人还是孩子,面对压力所产生的负面垃圾,运动都有很好的清理化解作用,不论生理还是心理。
其次是做法的改变。既然一家人都达成了共识,认为运动是重要的。
做法不能是简单地把孩子扔到训练班,一周一次的训练加上集体训练模式,很难达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影妈的做法也是极为朴素的,孩子不愿意跑也不去责骂孩子,她坚信,如同《被讨厌的勇气》里所说:人没有必要依赖发怒这个工具。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
影妈直接带着零基础的孩子户外一起跑,孩子二年级的时候,那时她正怀着老二,即便挺着肚子也每天骑着电动车,孩子就在她旁边跟着跑,遇到红灯就休息一下,孩子看到母亲的坚持,跑了一年,如今孩子长跑短跑都拿冠军,越跑越自信。
影妈说这和天赋无关,拿出勇气,跑起来最重要。
启示:一切困难都有我陪着你来面对。
孩子视力如何从不正常恢复到正常的?
世界卫生组织显示了一项惊人的数据:2018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达53.6%,我国6岁儿童近视率14.5%、小学生近视率36.0%、初中生71.6%、高中生近视率81.0%。中国孩子的近视率已经是全球第一!
当孩子出现视力问题时,大部分家长都只有无奈去配镜,但刘老师选择了另一条路。
刘老师:女儿10岁,8岁登上珠峰大本营,历时三年,视力不正常到正常。
刘老师的孩子在一年级时查出视力不正常,他不想过早让孩子对世界的认知都是朦胧和虚幻。眼科权威提出阳光照射的强度,光谱范围和昼夜节律对近视预防非常有帮助,建议孩子最好每天有2小时以上的户外时间。于是他便带着孩子开启漫漫的亲子户外之路。
2013年以前,孩子只有爬白云山的经验;
2013年暑假,他带着孩子用了5个小时,爬上了泰山之巅;
2014年,又征求了孩子的意见,将没有高原登山经验的孩子成功带上了珠峰大本营。
2016年一起爬上黄山,孩子握着爸爸的手说,我的视力恢复了。
很多家长都说没有时间户外,怕影响学习,谁说户外了就不能学习?
刘老师带着孩子跟随课本基本走遍全中国,提前做了大量功课,通过边走边学,和孩子分享景点背后故事,把历史、地理和大语文融会贯通。一路上他通过细心的观察、试验和引导,旅行中如何安排行程、怎么去、什么时间出发、遇到很多随机性问题怎么解决等等都会不断听取孩子的意见,最终结果都会比较完美。
一路下来,知识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单调文字,而是跃然眼前的鲜活画面,遇到的人和事都将伴随孩子的成长成为珍贵的宝藏。
最后孩子眼睛好了,见的东西多了,懂得也多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笑容也更多了。
启示:共同经历,亲身体验,陪伴成长。
9岁的孩子如何爱上阅读和写作的?
随着高考语文考试的分值的加大,语文阅读的重要性直接凸显出来。很多家长都会问怎么提升孩子阅读能力,有的说孩子不爱阅读、也有的说孩子只爱看漫画和浅显的书籍。
古爸:儿子9岁,阅读习惯深入骨髓,写作下笔入神。
古爸是知乎大V,每年阅读书目惊人,输出也惊人。
受爸爸的影响,古爸的孩子一个暑假,看完《猫武士》三部曲,共18本书,累计文字超过200万字,期间还读了其他书籍。
阅读对他来说是很日常的事,写作时常常会遇到文思才涌停不下来的时刻。
古爸的做法具体有以下六点:
1、尽早开始绘本阅读。古爸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已经养成了阅读习惯,他坚持亲子阅读,认为这个过程也是两颗心靠近的过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会因此更为融洽。
2、给孩子书籍选择权,不刻意追问孩子读后感。让孩子选择自己爱看的书籍,还孩子一个轻松的阅读氛围,那么他对阅读的第一认知就是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情。
3、听孩子讲故事比孩子听妈妈的话重要的多。读后,可以配合孩子演绎书中故事情节,耐心倾听孩子讲述书中的故事,让孩子讲故事是语言能力最好的训练方法。
4、给孩子阅读上的正向回馈。及时发现并表扬孩子语文学习中的进步,比如阅读理解、作文中的点滴进步,让孩子感受到阅读产生的积极作用从而体会到读书的好处。
5、在阅读宽度和深度上引导孩子。让孩子接触各类题材阅读,比如想让孩子学习历史,孩子不想看满篇文字的历史书,可以先从半小时历史漫画看起,引发他的兴趣,家长再结合故事一步一步让孩子主动去了解更多的历史。
6、写作上,告诉孩子无需套路,做到真诚足矣。真,方可动人,无需华丽辞藻堆砌。既然要真,就需要让孩子多一点体验生活、经历事情,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和思考,为下笔积累素材。作文唯有动笔多写多改才好。如何鼓励孩子多写多改?古爸建议可以和孩子一起互改作文,互相借鉴,互相汲取。
启示:接纳孩子的节奏,高关注,低干预 。
12岁的孩子如何拥有超强好奇心和求知欲的?
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迈克尔·古德斯泰因就做过相关的实验表明:儿童是否有好奇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在他还不会说话时,对他提出问题的反应。
这也说明了,好奇心是一个反馈循环系统,就是说好奇心的规律是:得到鼓励,就会增强;被无视,就会减损。
李开复博士《给青少年的十二封信》中提到,要珍视孩子的好奇心、批判式思维和创造力,这是未来在人工智能时代生存的核心能力。
他尤其强调要允许孩子多发问,允许孩子挑战父母,允许孩子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然后耐心回答。当家长不知道答案时,就要放下身段跟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
像这样的亲子互动学习的方式,会让孩子在提问时有安全感,长期来说有助于孩子形成好奇心。
娜妈也是如此践行的。
娜妈:女儿12岁,自信恬淡,文理兼修,不上补习班,有极强的自学能力。会因《平凡的世界》中的不平凡结局而无以自拔,又会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走火入魔。
1、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
好奇的产生,要从未知开始,但要受到已知的激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想跟你谈论人类简史我至少得去看一下;你先认识一位高手他喜欢滑雪运动,你为了好的准备最起码可以了解一点滑雪小知识等;
从孩子9岁左右,娜妈从每天遇到的人和事里找出问题提问孩子,孩子也每天给家长一个发问,互相发问去寻找答案,以此一步步保护着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
2、开放性的提问方式
用开放式的问题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开放式问题,没有“对”,或“错”的答案,引导孩子不用畏惧权威,不拘泥于成人的答案。比如孩子问到:我在学校里想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老师可能会认为我不合群,我一定要随时合群吗?娜妈和她探讨,引导她通过自身思考,整理了思想和理念,你可以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3、有意识的积累广泛的知识
娜妈带着孩子一起加入了很棒的读书群,群友来自天南地北,年龄区间60后到00后,有作家、艺术家、心理学家、知识博主等等,读书范围类型广泛,人文、科学,从莫言、刘慈欣、刘亮程到毛姆、茨威格、马尔克斯,多元化的思维碰撞让孩子找到自己膜拜的对象,求知欲喷涌而出。
4、以有趣的眼光看待世界。
娜妈从2岁开始带孩子游山玩水看世界,带她夏天航海,冬天滑雪,外出旅游常常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让孩子理解缤纷的外在世界。打开他们接受新事物的眼界和视野,。一次普通的外出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比如说这些问题也许能点燃孩子好奇心的火花。
启示:尽情走向未知吧,你也许会看到很多不完美,但是窗是开的,阳光可以一直洒进来。
以上的案例,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点:
这些家长没有太多的要求孩子这样做,而是自己在这样做。
双减后,我们拥有更多和孩子相处的时光,和他们一样,做起来吧!
教育,其实并没那么难。
大周小吴,家有暖男一枚,深度践行生活即教育,推崇新三好(吃好、玩好、学好)教育理念。走过全国超300+城市,分享好吃好玩路上的成长经验。
点个「在看」,与一起在路上的妈妈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