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六一了。
早晨一起床就检查自己的微信零钱和现金,为给孩子们过节做好准备。用微信给儿子发红包。外甥和侄子要买礼物要买好吃的。侄子学习好,适当给点几块钱鼓励一下。
我小时候,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儿童节。也不知道家长不知道有这个节还是知道也不给过,反正就是没过过。但是从没耽误了快乐相伴。
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课后辅导没有兴趣班,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防盗门,没有水果没有牛奶,没有必胜客没有肯德基,没有堆积如山的玩具也没有各式各类的交通工具……几乎现在孩子习以为常的一切,在我们的童年,啥都没有,见都没见过。但是我们一样快乐。
上学之前,经常玩的游戏就是“磨洋红”。那时候红砖很少,见到一块就如获珍宝般捡起来,用大石块把砖敲成一个个小碎块。然后就拿在手里放石板上开始磨。磨出来的砖沫用衣服兜起来。因为见过奶奶染小鸡用的洋红,我就认为磨出来的砖沫也可以用来染小鸡。至于结果,肯定无用又搞笑。但是磨“洋红”的整个过程特别快乐。
还有一种游戏就是摔泥巴。在墙根找一堆土(有谁家盖房子剩下堆墙根的),去掉大的颗粒,只留下细的土面面,从家里大水缸里舀来水,小心翼翼边倒水边和泥巴。稠稀要适当。和好之后在手里团一会儿,把泥团的中间挖一个眼儿,再往里面吐口吐沫,然后高高举起,用力往地上一摔,“噗”的一声,泥团的后脊背上就会出现一个破洞。小伙伴就争先恐后展示自己摔的成绩。谁的破洞大谁厉害!
村里放电影的一年也来不一两次。所以每次来,大人小孩就像过年一样兴奋。知道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去场院里先“占窝子”,就是用木棍或石头在地上画一个大圈或近似长方形,具体大小要能坐得下全家人。下午太阳还老高,就吃完晚饭了。于是我们小孩子就一趟趟从家里把凳子搬过去,然后就是寸步不离在那守着,直到电影结束。有时候也去邻村。只不过在邻村老实多了。现在的孩子根本体会不到我们当时的快乐。
村子里来了卖冰棍的,可把小孩子高兴坏了。有钱的可以直接买。没有钱的可以用啤酒瓶子换,一个瓶子换一个冰棍。也可以用麦子换,一瓢麦子一个冰棍。拿在手里,小心翼翼撕掉包装纸,用舌头轻轻地先舔一小口,让那种凉飕飕甜丝丝的感觉在口腔多停留一会,眯着眼别提多享受!然后才比较频繁地去舔。人家会过的小孩,舔的频率比我慢多了。我属于馋的那一类,一会儿就舔没了。
那时候我可能已经上学了。有一次爷爷给我装了半袋子麦子,让我去东坡换西瓜。回来的路上,实在弄不动,西瓜掉地上摔得稀巴烂。鲜红鲜红的瓤,黢黑黢黑的籽,好不诱人!我特别淡定地蹲下,两个手一手拿一块,不紧不慢地吃,吃到肚子实在装不下就回家了。留下一地的红瓤黑籽。
我们还会用一根绳子翻花儿,倒立比赛,月光下做游戏……童年的快乐事真的数不胜数,相信同龄人深有体会。
总之这些快乐都是那么的简单。真是应了那句话:小时候快乐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