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不易,共同努力,大家好,我是夏至,一名在职二胎宝妈,努力在育儿和个人发展的道路上精进的90后。
个体心理学大师德雷克斯在分析了上千个案例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孩子行为的呈现方式虽然每次都不一样,但背后的想法无外乎有4种——寻求过度关注、挑战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
如果孩子的行为让成人觉得心烦、恼怒、着急或内疚,那么孩子的行为目的很可能就是寻求过度关注。
有一次周末,我在厨房做饭,3岁多的哥哥站在门口,不断地叫:“妈妈,你过来!”我一边炒菜,一边问:“什么事啊,果果哥哥?”可是他并不说有什么事,他继续叫:“妈妈,你过来!”于是,我放下手中的活儿,走过去,哥哥说:“妈妈,陪我玩!”我跟他说:“妈妈正在做饭,你先自己玩一会玩具,饭做好了妈妈陪你玩”可是,刚进到厨房没有多久,哥哥又开始喊了:“妈妈,饭做好了没,妈妈,你快一点”。
我慢慢的有点烦躁起来,着急做好饭,却一次又一次地打断。但是看着哥哥炙热的期盼的眼神,我意识到,哥哥是在寻求我对他的关注。于是对哥哥说“果果,你可以过来帮妈妈一起做饭吗?”“好呀,好呀,我要帮忙”。我拿出一些菜,又给他一个装有清水的盆,“那就帮妈妈把这些菜洗干净吧”。洗干净了菜,哥哥又兴高采烈的问我还有什么可以帮忙······
哥哥感受到我的关注,并且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他的归属感与价值感得到了满足时,他的心里就有了很好的安全感,不会再没完没了地缠着我陪他玩,而自己也可以不再因为被打断做饭而烦躁,也不会因为么有给到孩子陪伴而内疚。
“孩子不当行为的背后,一定有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果家长知道孩子的需求是得到关注,就要真心地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用心去陪伴孩子,和孩子做一些能促进心与心连接的事情,而不是进行“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形式上的陪伴。”
请记得,孩子需要在爱与关注里成长,只有感觉到足够的关注,才不会通过不当行为去寻求过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