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思明辨”语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慎重的思考,清楚地辨别。
慎思明辨是中华文化的审辩思维与怀疑精神。
中华民族是善于“慎思明辨“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就是其明证。道家的老子,在天下都以“强者为强”的时候,他却发现了柔弱胜刚强,在人们都崇拜物质享受智慧和仁义的时候,他都看到了物质享受智慧与仁义的双刃剑特征;至圣先师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就是缺乏慎思明辨的结果,为此他提出了“正名”;孟子善辩,在当时的学者都将《尚书》奉为神圣的经典时,孟子却对其中的有些内容提出了质疑,而且还提出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千古至论。
这些处在中国思想史源头的先哲们是富于审辨思维的。他们教导我们“慎思明辨”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特征,我们应慎重思考,要明辨是非和陷阱。正是因为他们的慎思明辨、敢于质疑,才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丰富和多彩。
在网络发达、各种信息喷涌而出的今天,我们更应具备“慎思明辨”的精神。对于网络上的语言和事件,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不能盲目的相信、随波逐流,要独立慎重多角度思考,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