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陪伴?自己做自己的事儿,摆个人在那就是陪伴么?陪伴是不是先看到对方的需要呢?如果压抑自己的需求的所谓陪伴是不是也是跟自己的边界不清呢?
燕颜在苏老师的课程群里留言,我知道,这话是说给我的。针对的,是我前面提到的孩子的问题,正如我凌乱的思绪,我的问题表达也是零乱找不到头绪的。一直静静陪伴的奇,引用我早上发的文章里的话鼓励我,只要一直努力就好。但是燕颜的话却是提纲挈领式的,她抓住了我陪伴孩子挫败感的根本。这让我想起来以前她对我的陪伴,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她是能看到,能分析,能应对的。这样的恰到好处,可能才是我应该学习,其实也正是我目前羡慕嫉妒的吧?
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次她没有看到我,看到的是问题。我的表达零乱,只因为我的心是乱的。如果我的心绪不整,其实别人说什么都是听不进的。这也正是我最近不敢陪伴的原因。如果自己没有稳定的状态,如同静静的心湖,是很容易被别人的叙述带走的。这也就是我很早以前,在没有接触心理学之前就悟到的,两个人就一个观点讨论,会越来越亲近,但如果就两人之间的问题讨论,你侬我侬,越来越好,如果说的是不接受的地方,那听取的另一方,能够淡定的有多少呢?说句大言不惭的话,到目前,我还没有遇到过。就不用说讨论彼此的问题了,表达不悦,那是很尖锐的,也难免情绪的。就算是朋友之间真诚的表达看法,也一样会有抵触。这也是燕颜文中提到的,不带评价的表达才容易接受,而表达不同看法,就算没有评价的言辞,内心也是有评价的,用非暴力沟通的观点,那是自己的需求。但是那同时也是两个人的需求在碰撞。那么问题出来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朋友之间,需要有一个人是共情的,当然两个人更好,但那是理想状态。俩人同时表达,那是各说各话,就像打乒乓,一个人说出来,不管是感受还是评价,另一个人只是去倾听,或者将要表达的人,用一双愿意感受对方,看到对方的眼睛去交流,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引导对方感受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说出来,能做到这一点,同样需要耐心,不能急躁,善于等待。而跟燕颜的这次开诚布公的聊天,我感觉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愿望,也不是完全不看对方,却真的没有太多看到节奏。于是我知道我是希望对方共情了。所以,无论她get到多少,我总觉得意犹未尽。这也让我想起来上次跟彦蕊聊天,各说各的,太着急表达,急得我想要退群了。其实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交流,道理道理都是一样的,要看到表达的空间,不然,说再多,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家乡群里的王老师擅长用oh卡,还有房树人,她说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学透了。我感觉她也很厉害,确实能够一枪打中。但是有一天她跟我说,我现在知道共情太有用了。之前她跟我说,我知道你共情很好,但是解决问题还是要有方法,直达要害,稳准狠。我没说什么。我学到的不是这样的,循序渐进是我一直遵循的原则,自己看不到,灌再多也无用。这个看到,不是意识上的。但是有时候还是忍不住想要把自己的观点倒出来,我觉得这种表达欲我是有的。感觉到目前为止,77是最好的接收者,她能够100%get到我的想法,我从中得到一种满足感。其实以前也是自得的。但是今天突然明白,那个时候的我,被共情着,温柔的,几乎不可觉察的。说到这里,心里好温暖。观点不可能是完美的,倾听的人可能有崇拜,比如上课,但更多的是尊重,尊重是有界限的接受,我在听,我在思考。但是77的听,是一种激励,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动力。我想起来那天燕颜发文,77的回应才是最好的回应。如果可以,给她所需要的。这里有共情的第一个层次,观点层面的,需要接受者博大的内心,或者良好的悟性,当然,也可以是积极向学的热情。
如果意识到观点不能被接受,继续就观点层面纠缠,其实就意味着沟通失败了。这一点我太佩服苏老师的学生奇。她是一点也不事张扬的,却让人慢慢的感受到温暖,体恤的。我不知道是苏老师的言传身教还是她本人就具有这样的潜质。小小年纪,如此淡定,真的让人叹服,由此也知道,成长之路真的路漫漫啊。仔细观察过奇跟群里小伙伴的交流,安静,不瘟不火,关注,诚挚。这也让我感觉学习共情也罢,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也罢,自己懂得还太少了。
相对而言,我跟苏老师,很需要学习的是育儿的方法,因为我经常是一筹莫展的。但是我也看到了,不管多少人说我的共情如何,在孩子身上,我经常是做不到共情的,不是不想,而是太多的情绪障碍了,这需要一点点看到。所幸,我在路上。温和而坚定,不只是一种态度,所以也不需要看到别人做到那么好,自己觉得追不上就自责,焦急,慢慢来,会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