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5研讨案例:
小天,四年级男生。从一年级起就很不合群,不听讲、不写字、没有任何规则意识,一点小事就会在课堂上大喊大叫,拿凳子砸人,常常喊着:全班同学都欺负我、欺凌我,也多次写过小纸条:杀死老师,杀死某个同学。老师给他写信谈心,他把信撕了;老师送他书,他一页也不看。情绪失控是常态化,严重影响了班级的秩序。这个孩子因为没有人跟他玩,就常常没事找事:故意打别人一下,故意破坏别人东西,写小纸条骂人,这样别的同学就会来打他、骂他,他就生气了:大家都欺负我。如此循环往复。 孩子爸爸工作很忙,在电话里也会赔礼道歉,嘴上也答应会好好教育,但没有行动。孩子妈妈嫌他丢人,不愿意到学校来,打电话也常常不接。小天如何转化?请老师们支招。
问题学生转化,多管齐下来抓
梁娜茹
案例中的小天,乍一看,听讲不行,作业不好,跟同学搞不好团结,学习成绩更是提不起来,更让老师感到无力的是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哎!这样的孩子,谁遇到,谁发愁!
但作为班主任,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尽自己的最大所能去转化班里的孩子,也是我们的责任。
细读案例,字里行间中,我们似乎能感到小天成长路上的那种长期被忽视,不被尊重的悲苦。他之所以打别人,写纸条骂人,没事找事儿地捣乱,背后是他对“被看见”“被关爱”的极度渴求。
想到几年前,我教一年级,班上也有个“小天”类型的学生西西(很小父母离异,跟着父亲,但父亲常年在外奔波,爷爷奶奶只能管住他的吃穿,七岁多才上一年级,个子大,但说话还不清楚。)最早他欺负同学,同学整天告状,然后我再批评西西。如此循环,西西没有一点进步,反而不良行为更甚。
一、同学的关爱不可少
有一次,趁着西西有事请假,我对班里的孩子说:“小朋友,你看你们,每个人都那么懂事儿,会写字、会听讲、爱读书,下课还能和其他小朋友开心的玩耍,在老师的眼里,你们都是幸运儿,都是快乐小天使。可是,我们班还有一个小天使就没有你们幸运,他不像你们那样爱读书、也不知道怎么和同学们做游戏。在我们班这个大家庭里,他跟你们一样,也是他们的兄弟姐妹,大家说,我们应该怎么去帮助他呢?”
“老师,我读书好,以后下课我教她读书。”
“老师,我教她写字。”
“老师,下次我们玩游戏,我叫他一起玩。”
……
“你们可真是有爱心、乐助人的好孩子。我先替西西感谢大家。那如果遇到西西故意大人怎么办?”
“老师,看到西西如果想打人,我就赶紧跑。”
“我把我的糖果分给他一颗。”
……
“小朋友,你们说的真好。我们生活在班集体的大家庭里,就要关心每一位同学, 尤其像西西这样的孩子,他就特别需要 大家的关心,他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打这以后,班级里告西西状的人明显少了,西西在同学们的关爱下,也在进步着。
二、老师的表扬最是好
每一个人都渴望被看见,被关爱,西西当然也更需要。于是,我在课堂上、课间,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他,在他的身上寻找了闪光点,发现着他一丝一毫地闪光点。他会写一个字了,我在班上表扬。他一个课间没有打骂同学,我让全部同学给他鼓掌……
就这样,不断地阳性强化,取代了以前的批评,甜甜的笑容也常常出现在西西的脸上。
三、父母的鼓励是妙招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一个问题家庭。为了让西西也能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重视,每次西西有进步,我都通过微信告诉西西的爸爸。在路上如果遇到西西的奶奶,我就会主动上前打招呼,然后告诉他:“西西这孩子越来越懂事了,好好照看着,将来一定能享住西西的福。”西西的奶奶听着笑着。
现在的父母,都很爱孩子,但知道科学地教育孩子的并不多。西西的爸爸以前就从来不管孩子,有时候就在微信里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不如,西西的书包很乱,我就告诉他,让他下次回来后,怎么教孩子整理书包。西西这星期写了三次作业,我就告诉他最好怎么鼓励孩子,怎么说话孩子想听……
就这样,经过一年的努力,西西的成绩尽管还不及格,但他已经跟刚开学时候完全是两个人了。他的成长,我看到了。
西西的故事,希望能对老师转化小天 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