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一句话“即使听说了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人们会执着地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每个人所面对的世界,都是他心的呈现。
在英国畅销小说《摆渡人》里,我也看到这样的观点。
《摆渡人》,一本开卷就放不下的好书。
单亲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的好友也转学离开了。这一切都让她感到无比痛苦。
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是一片荒原。
此时,迪伦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个男孩的身影。男孩将她带离事故现场,但是迪伦很快意识到,男孩不是偶然出现的路人,他似乎是特意在此等候。
原来,她才是全车唯一没有逃出的人,而他是她的灵魂摆渡人,要带领她穿越荒原,到达与世界隔离的尽头……
他们在一路跋涉高山、河谷、死海,还有躲避食腐恶灵的追杀的过程中,慢慢爱上了对方。当他历经千辛万苦将她送到分界点的门,她走进去了,而他却不能跨越,从此永隔不见。
当她明白自己无法面对永远等不到他的痛苦时,她重回荒原,独自面对没有摆渡人守护的重重危险,最后,找到了他。
他们一起回到了她火车失事现场。她复活了,被救出的洞口,看见了他,他就坐在曾经第一次见到她的地方。
这真是一个史诗般的动人故事,关于死亡、意念、真情、勇气和坚守,荡气回肠,令人激奋、恐惧、温暖,回归人性,引人深思。
和它同名的还有张嘉佳的小说《摆渡人》和张嘉佳导演的电影《摆渡人》。
电影没看,小说看了一遍。讲的是在中国的南方,一个年轻女子对一个男子的爱情摆渡。陪伴、经历后,她依然是他生活的旁观者,最终疏离于他的心外世界外。
爱情是一种每个人都曾经戒不掉的瘾,所以张嘉佳的故事,难免会引发读者一些感同身受的小情绪。
而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却让人思考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和爱,哪一个会是最终的选择?如果生命再次进入轮回,你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看吧!不同的视界,即是不同的世界。
如果你旁观自己的生活,你愿看到怎样的剧情?如果你眼看自己生命渐渐走向衰落,你愿意用怎样的姿态谢幕?
由心来创造一切,我们可以做自己生命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