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持久而坚韧地做一件事,背后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在支撑?
我想,一定要有一种统一的价值追求在背后做支撑。这个统一而持久的价值追求,既包括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人格理想,也包括“五四”以来的现代启蒙精神和价值理性。无论对待自我跟世界的关系,对待社会历史,以及所投身的事业,都要有统一的信念在背后做支撑。在思想和行为上有着根本性的指向,就能在生活中笃定、坚韧、投入,甚至狂热。要理解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绝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这种内在的感召。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充满信念后,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自身境遇如何,别人如何评议,他都会保持认真热忱的生命态度,不屈不挠的精神。别人看着他活得辛苦,其实对他来说,只是平平常常的生活习惯。因为有了恒久坚固的信念,也就成就了一种奋斗的日常生活化。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买菜、劈柴、挑水、做饭一样,变成了日常生活。谁还不是每天都要买菜、劈柴、挑水、做饭?有些事情不能停息,每天要做,风雨无阻,寒来暑往。
人和人之间,内心的驱动力差别是很大的。这些驱动力的差别,最终导致了能力和境遇的差别。人最初的驱动力是好奇心,有了好奇还只是开始,慢慢地由好奇心驱动的力量,会进化为连续性。再从连续性进阶到热爱,而从热爱到坚韧,将迎来内在驱动力非常重大的关卡,这个变化是什么呢?这个变化是对抗负反馈的内心驱动力。好奇心,连续性,热爱,带给的都是正反馈,人在正反馈中其实相对容易坚持做一些事情,但如果接下来,遇到的是负反馈呢?
记得看过王安忆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担任短期客座期间的六堂公开课,第一讲她从自己写作生涯的开端谈起,说到:“如果你们将来要写小说,要注意一个事实,新人一定会得到好多好评的,大部分人对新人是很宽容的,会对你说很多好听的话。但当过了新人阶段后,你会得到不同的评价,这段时间是一定要冷静”。王安忆回忆自己当年,因为写作风格上新的探索被苛评,有评论家认为她放弃了自我。她当时也大受影响,充满动摇,但写作的欲望盖过了面对批评的苦恼,“无论多么茫然,还是要写下去”。当一个人进阶到一定程度时,他就来到了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这时特别容易遇到负反馈。能否坚韧的在负反馈中坚持下去,是他最后能否继续前进的重要驱动力关卡。不管前面是不是享受了一堆的正反馈,滋养出了在一个小环境中的良好信心,等到闯入更大世界,一遇到负反馈,扛不住太久,就缩回去了。那么这个人就卡在这里,再也进阶不上去了。心态不仅仅是人筛选世界的一个窗口,也是世界筛选人的一个窗口,那些最终能够过关升级的人,都有着强大到浑蛋的小宇宙,坚定不移地穿越任何负反馈,向着辽阔的世界逐渐打开。韧性有一种热气腾腾的底色,始终充满挥洒不尽的热情和能量,有一种生活的粗粝感。万箭穿心,习惯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坚韧之感,就像一把刀不假思索深深扎入木头,直没刀柄。
人生可不是一场两小时的舞会,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我最希望我拥有的一种性格是韧性,踏踏实实,持之以恒,生命的精进比才华重要,工作的坚韧比灵感珍贵,心甘情愿做一条小小不为人注意的溪流,平静而缓慢地在山间流淌,反正终有一天也能汇入大江大流,汹涌地奔腾去往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