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让自己在沟通中保持开放性,不是要展现“我愿意听大家意见”的姿态,而是真正地把对方的意见吸纳进来。
开放性=扩大共识+消除盲区
乔哈里窗:在沟通中保持开放性的工具
认识乔哈里窗
被认为是“描述人类互动最有意思的模型之一”,把人们的信息划分为四种类型:共识区、我的盲区、你的盲区、共同盲区。
开放性需要建立在扩大共识和消除盲区的基础上——如果你我的盲区特别多,说明我们在沟通事项上没什么共识,特别容易产生冲突。
那些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信息会让我变得傲慢;而那些你知道、我不知道的信息容易让我丧失安全感,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如何着手使用乔哈里窗
穷尽自己的已知;盘点自己的未知;尽可能探寻对方的已知;探寻你们双方共同的未知,一起寻找答案,进一步扩大共识。
使用案例话术
“特别高兴来咱们公司,虽然面试的时候可能介绍过了,但毕竟现在我真的是其中一员了,先给您汇报汇报我的基本情况。另外,关于这个工作我是这么这么理解的,我觉得我可以做这些这些......”最后“我还有几个问题想向您请教。您看看这个工作,还有什么是我需要知道的?关于部门的事,您指点指点我”(这是一个探寻对方已知的过程)
建立共同体:少说“你”,多说“我们”
场景:孩子期末开始没考好,家长张口对老师说:”你能不能跟我说说,为什么孩子这学期成绩下降这么多?“
分析:未必在指责老师,但是这句话给老师的感受就是,”你在责怪我没教好你家孩子“。”你“这个字,激发了沟通对象的防御状态,接下来说的任何话,对方心里都是抵触的。
转换:把主题“你”换成“我们”。“老师,观察到孩子的成绩最近有点下降,请问我们家长可以从哪方面来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呢?”
分析:多多使用“我们”,把我们自己变成责任主体,减少对方的压力。对方的压力变小了,和我们结成共同体的障碍也会变小,就愿意与我们分享更多信息。
开启对方的开放性:每说一段,都问问对方意见
与其在会议最后请大家“畅所欲言”,不如在过程中反复向他们提问:
流程改革的初步框架就是这样,你们看看哪里还要补充?
在具体执行上我不太懂,小王,你是业务部的,你觉得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能有哪些障碍?
第一个环节没问题了,咱们来看看第二个环节。这中间的衔接环节我没太想好,你们觉得怎么调整一下呢?
当参与讨论的都是你的上级或者客户,表达上可以更开放一些:
这里我讲清楚了吗?大家有没有补充建议?
关于这个问题,王总您怎么看呢?
提问小tips:
1.直接点名,而不是泛泛地征求意见。
这个人的意见大概率是偏正面的,不会给你难堪。在一个等级相对严格或者相对正式的职场环境里,征求意见“从小往大”,由职位低的人先说。在相对宽松、扁平化的公司,或没那么正式的场合,就可以先点那些“爱开脑洞”的人来说。
2.抛出一个具体问题。
“xxx我还没有想好”。抛出这个问题后,大家讨论的压力就变小了。大家一旦开始各抒己见,系统就完全被打开了。
上个台阶:万能接话
“是个思路”:
意味着我没有关闭谈话,也没有评价你说的对还是不对。哪怕我不同意你,只要无关价值观和法律,大部分情况下,我都可以说这四个字,保持好沟通的开放性。
“有启发”:
对方也会觉得你在沟通中保持了开放性。
来源:脱不花老师《沟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