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时期的文人中,纪晓岚绝对是一个奇葩的存在,在他身上有着种种传说。特别是他晚年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之荒诞离奇,更是令人读完之后大为惊叹。虽然纪晓岚在写《阅微草堂笔记》的时候,已经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珠玉在前,但是从两本书上的脑洞来说,纪晓岚的想象力明显比蒲松龄更胜一筹。
纪晓岚曾经担任过礼部尚书,还主持编撰了名传千古的《四库全书》,很难想象他在晚年时竟然写出了这样一本重口味奇书。至于这本书究竟奇特到了什么地步,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槐西杂志三》这一章,其中有一段龙与老农的故事,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纪晓岚一生博览群书是当世大儒,但是在仕途上却颇为失意,虽然他与和珅都是乾隆皇帝的宠臣,但是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几乎一生都在从事修书、编辑之事。所以晚年时的纪晓岚,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颇有一番怀才不遇的感慨,《阅微草堂笔记》就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
纪晓岚生性高傲,但是偏偏一生得不到乾隆皇帝的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到了晚年时内心自然充满了失意和愤慨。所以他在晚年时写出《阅微草堂笔记》这样的作品,也是在情理之中。那么,在嘉庆掌权后,立刻就下旨将和珅赐死,那纪晓岚得到嘉庆的重用了吗?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可是到了《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里,却变成了三个男人一台戏。剧中纪晓岚与和珅之间斗的不亦乐乎,再加上三人之间的插科打诨,给观众们带来了很多欢乐。但是这毕竟是一部戏说历史的影视作品,剧中纪晓岚的形象和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也有很大出入。而且,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其实并没有与和珅斗过,和珅的对手主要是阿桂和王杰两人。
纪晓岚在乾隆时期,主要负责的就是修书,主持编撰了多部经典古籍。所以,纪晓岚在工作方面与和珅之间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也不可能成为和珅的对手,因为两人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和珅这样的军机大臣,也犯不着跟纪晓岚这样的四库总纂官较劲。直到乾隆退位一事时,纪晓岚与和珅之间才算是有了一些过节。
乾隆皇帝在登基时,就曾经说过在位时间不会超过康熙的61年。所以到了乾隆六十年时,虽然他仍然身康体健,但是却不得不主动退位,将皇位传给儿子永琰。其实在乾隆皇帝的心里,是不甘心就这么放弃皇位的。
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自然明白乾隆皇帝心里面在想些什么,于是就联合了一批八旗贵族上书乾隆,请他收回成命,继续当这个皇帝。说实话,乾隆当时很心动,差点就听了和珅的建议。可是乾隆又无法违背登基时的诺言,所以最后还是驳回了和珅等人的请求。
古人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和珅也怕乾隆退位之后,自己的日子不好过。所以和珅就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建议乾隆退位不退玉玺。也就是说,虽然乾隆退位当了太上皇,但是象征皇权的玉玺却不交给新皇帝。和珅的这个办法,得到了乾隆的认可,在禅让那天,乾隆果然没把玉玺交出去。
当时主持禅让大典的正是纪晓岚。他虽然也是乾隆的宠臣,但是远远不如和珅跟乾隆的关系那么亲密,所以乾隆皇帝也就没把玉玺一事提前告诉纪晓岚。等到纪晓岚主持的禅让大典进行到一半?时,和珅突然闯进来传达了太上皇乾隆“退位不退大宝”的旨意。这下纪晓岚傻眼了,自古以来当皇帝哪能没有玉玺?和珅搞这么一出,不就是拆纪晓岚的台吗?
纪晓岚当场就不乐意了,他和宰相刘墉一起堵住和珅,非要他给出个说法,不然这禅让大典就没法进行下去了。和珅能有什么说法?只能推脱说这是太上皇的旨意,让纪晓岚和刘墉去问太上皇。
纪晓岚虽然是个文人,但是骨子里还是有一股暴脾气的。而宰相刘墉,更是眼里揉不进沙子的人物。如今新皇登基,乾隆还死抠着玉玺不放,古往今来也没这个道理啊。两人一合计,就把禅让大典给暂停了,一起去找太上皇乾隆去要玉玺。
这事原本就是乾隆理亏,他也是在和珅的怂恿之下,才做出了这个愚蠢的决定。在经过纪晓岚和刘墉的劝说之后,乾隆只好交出了玉玺,嘉庆皇帝接下来的登基大典才不至于成为闹剧。不过,乾隆这个 太上皇虽然交出了玉玺,但是在去世之前仍然“训政”的名义牢牢把持着朝政,所以嘉庆这个新皇帝一直是有名无实。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寿终正寝,以89岁高龄去世。坐了几年空板凳的嘉庆皇帝,终于真正掌握了朝廷的权力。这个时候,和珅之前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临了,立刻被嘉庆帝下旨革职下狱,并且在乾隆皇帝死后15天被下旨赐死。
在嘉庆帝的登基大典上,纪晓岚和刘墉都立下了大功。但是在嘉庆帝掌权之后,刘墉进一步得到了嘉庆的重用,被加封为太子太保。而纪晓岚却仍旧郁郁不得志,继续当他的礼部尚书,没有受到嘉庆帝的重用。
嘉庆十年正月,纪晓岚被嘉庆帝加封为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二月十四日,因喘病复发病逝于京城珠巢街本宅,享年81岁,谥号“文达”。嘉庆帝亲笔为他题写了“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的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