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书桌总是乱七八糟,东西又多,水彩笔、铅笔、油画棒、橡皮、铅笔刀、胶带、卡纸、书、本……还有各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小纸片、小杂物,胡乱堆在那里,桌上总是满满的,看着就觉得心里堵的慌。于是,一有时间我就赶紧帮忙清理一下。这可是件费时费力,还不讨好的事情。每次收拾过后,不是被女儿埋怨把不该扔的东西扔掉了,就是嚷嚷想找的东西找不到了,有时候还是某个特别重要的东西,要跟我大闹一场。我就不明白了,那一堆小纸片、碎树叶,她怎么知道少了那一个?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完全没有任何差别,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垃圾,那有什么重要用处?
经过几次这样的事情后,我不耐烦了,于是,命令她自己收拾书桌。不过效果实在是不理想,她收拾完之后,我感觉和没有收拾差不太多。小孩子嘛,不懂怎么收拾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开始试着教她怎么收拾整理。结果教来教去,发现我的分类方法她根本理解不了。 我觉得每个东西都有一个属性,所以很好归类,比如,书、用具、玩具等等,一个属性的都放到一块就好了。但是女儿觉得这样会不方便她使用,而且我认为是玩具的,在她看来可能就是用具,最主要的是她的“垃圾”都被好好的收纳起来,而不是扔掉。所以,最后还是没有达成共识。
实在看着乱的过分,窝火了,我又自己上手,三下五除二把书桌整理了一个井井有条,得意洋洋的对女儿说:“看看怎么样,这下好多了吧?”
谁料小家伙撇撇嘴说,“看着好乱啊,还是我原来的那样比较美。”
我哑然失笑:“你那样也叫美?好吧,看来咱俩的审美还真是不一样。”
“对呀!”女儿一本正经的说,“你看着整齐就叫美了,而不整齐的时候,我也能看到美。”
此话一出,我不禁愣了一下,这话说的太有哲理了。我反思一下,确实是这样,我只是希望创造出一种秩序井然的状态,我希望所有的东西按照我的要求分类摆放,以方便大脑在最短的时间找到和使用他们,至于他们这样美不美,其实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这样收拾出来的结果,是不是真的美,我也没有仔细观察过,因为在我的概念中,一张桌子整齐就好了,那要有什么美?可是,孩子眼中是有美的,物品堆放出来错落有致的美,每一种小杂物的美,在一堆物品中徜徉的美,应该是这样吧?因为我已经不能理解了。
其实,这种美,在一些艺术作品中也会看到吧,比如梵高、毕加索,比如张旭、怀素和尚,纷杂缭乱的线条,肆意张扬的笔法,破除一切秩序规则之后,洋溢着原始而撼动心灵的美……其实我也觉得挺乱的。或许在最原始的心灵深处,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就这样的吧,只是因为后来被功利性的使用分类所破坏,所以,美才慢慢的消散。以至于一个成人,很难毫无顾忌的去制造和欣赏一种美,无法不受脑中那些即成的条条框框的影响。
如果这样说来,能看见美的眼睛确实是好难得的,就像女儿说的:孩子的眼中有美,而大人的眼中只有秩序。秩序可以慢慢建立,但是一但建立起来,很多美也就消失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这也是一种美,那我是不是该就这样放着让她欣赏,或者我也努力的去跟着欣赏?不管能不能欣赏,强制的去破坏别人的美,并且制造一种只有理性没有美感的思维,总归是不好的吧?如果破坏美是不对的,那么我收拾书桌也确实是不对的,如果我收拾书桌是不对的,以后是不是就只能这样乱下去了……
唉!收拾整齐一个个书桌怎么这么难呢!
文作者: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