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万千学子争过那条窄窄的独木桥。但过了桥,又能怎么样呢?无非是多了一张文凭。拿不到那张叫文凭的纸,人生大概率不会灿烂,但拿了那张纸,人生依然不一定灿烂。
那么,文凭究竟有什么用呢?
斯彭思英文Michael Spence,是美国经济学家,得过诺贝尔奖,后来做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斯彭思的贡献,主要是“信号理论”。他最为人所知的论文,其中就试图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文凭的价值与重要性。
当然读这篇论文的感受是,文凭确实有信号价值,但通过文凭向外界发出个人能力方面的信号,对于大学办学方针有很多要求,比如必须要严出,包括课程的严出和毕业的严出。至于宽进、还是严进,似乎并不重要。
斯彭思的逻辑是这样的。
假如有两个大学,一个水平高,一个水平低。大家就都会想进水平高的大学里学习,但水平高的大学课程难,不好毕业。所以,只有真正的聪明人,才可以从难度大的学校毕业。
而不够聪明的人,虽然也可以进入好的大学中,但他可能无法毕业,拿不到文凭;或者即使拿到文凭,但因为学习的综合成本比聪明人要高,花费的时间也可能比较长,于是,在整体收益上不划算。所以,还不如去差一点的大学接受教育,也能拿到大学文凭。
斯彭思说,这就实现了一种“分离均衡”,文凭成了区分智力程度的一个标尺。因为不同智力程度的人,他们会根据自己对自己的了解,衡量读大学的收益与成本,然后选择对自己更划算的大学,获得不同的文凭。
一方面,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另外一方面,对于社会,文凭也成为了可以显示某个人智力水平的信号。
斯彭思的论文,具备好理论的基本特征:聚焦、简洁,让我们对结论意外,同时又觉得很有道理。斯彭思的理论逻辑非常清晰,可以借助于非常简单的数学公式,在30分钟内就可以给学生讲得清清楚楚。
有时会狗尾续貂,画上一个坐标图,横轴是不同大学的课程强度,纵轴是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学历级别。把不同的人读哪个学校、读到什么程度的净收益,画在坐标图里,进一步解释文凭的信号含义。
然而,老师会直接告诉学生,这是经济学。经济学的绝大多数模型,听上去都极有道理,但不能直接用,因为它们往往建立在非常多的假定前提上。这些假定前提不成立,模型就只有启发性的思想意义,没有实用价值。
比如,对于斯彭思的模型,至少有这样几个假定:
第一,人类的智力差异是完全可以通过考试和写论文反映出来。
第二,好大学是不能混的,好大学里的老师都是严格的,学生混不过去。
第三,考试成绩和文凭,对于未来的事业发展,是唯一有用的,等等。
我们可以把所有会产生疑问的地方,都当作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只有这些前提条件成立,理论模型才成立。这就是经济学“厉害”的地方。
经济学是一门抽象逻辑的学问,这个学问很有用,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经济社会的某些逻辑,可以训练我们的思想深度。
同时,它也是最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经济学家所发现的绝大多数定律,得以成立的假定条件在现实中常常都不具备,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拿这些发现直接应用。
请记住:任何的经济学定律和法则,套用在现实问题中,对一部分现象会有解释力,但一旦放大这个解释力,或者用来解决问题,就会出现政策上的大问题。
比如,既然文凭有显示意义,那么,大学的入学是否可以采用宽进的方式,不用搞那么复杂的高考。这样,无论聪明人、还是不够聪明的人,都可以到好大学去接受教育。
而只要好大学的课程难度够高,不够聪明的人就不容易毕业,或者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修完课程,得以毕业。这时,能否取得文凭、以及取得文凭的时间长短,就有了信号意义。持有好大学文凭的人,就相当于向外界发出了一个信号:他是一个聪明人。
但现实中的情况,与经济学的模型差异很大。大学的资源并不是无限供给,所以,至少中国很难实现大学的宽进政策,而只能通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严进政策”来选人。
高考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排序。甚至,这个貌似筛选“聪明人”的排序,会伴随人的一生。
高考中“幸运考入”清华北大的人,会始终被认为比考入一般985大学的人聪明,而985大学,又高于211大学,211大学,再高过一般的大学。
几乎所有的中国大学,虽然严进,但是宽出。只要考上了,几乎都能毕业。这样,在接受了四年的大学教育之后,学生向社会所显示的,本质上还是他们高考时所显示出来的信号,而不是加上大学四年学习的新信号。
常常在想,对于中国的大学教育过程,仅用斯彭思的文凭模型是无法显示其价值的。严进宽出的制度,导致了文凭的信号大打折扣。
如果做个思想实验,试想存在如下两种情况,文凭的含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一,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每年、或者两年之后再进行一次严格的考试,并且可以以此为依据转校。
这里所说的严格,是为了控制住各种关系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如果存在这样的转校学习制度,那么,文凭的信号价值是不是可以变得更大呢?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是不是也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呢?
第二,实现严进严出,增加毕业的难度。同时,实行真正的弹性学习制度,让一部分学生可以提前毕业,一部分学生可以延迟毕业。也就是说,在一纸文凭之外,再加上获得文凭的时间维度,这样,含有时间的文凭是不是更能反映学生的实力呢?
很多年前,想写篇讨论学习斯彭思模型的体会文章,但因为没有完全把这件事想明白,而后来没有发表。前些日子看草稿箱,又想起当年定义的概念,加上这次留言的触发,把它叫“斯彭思值”,觉得还有一点意义。
我以为,斯彭思值,在文凭这个场景中,就是文凭中可以传递出来的信号价值。除此之外,文凭还有其它的价值,比如在某个学校学习了多少门课程的过程价值。
现在,我们的大学是严进宽出,在这种情况下,文凭所传递出来的价值中,斯彭思值所占的比重非常小,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已经获得了名校毕业的文凭,还有人会说你是“高分低能”。至少这是问题的一部分原因。
中国的大学,很难宽进严出,因为高等教育资源的供求关系紧张。但一直觉得在互联网学习日渐发达的今天,其实是可以存在很多措施去提高“斯彭思值”的。
斯彭思的文凭模型,是一个典型的书呆子模型。但它对于我们思考教育改革的方向上,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们现代的教育有些改革,最大问题还是漠视事物的底层逻辑,政策制定过于随意,想一出,是一出,当然,也许我才是想一出,是一出。
我是明明,请记得,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