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其实都不怎么看好A股市场,为什么不看好?
有的说A股市场上新股发行的速度太快;
有的说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关联性太强;
有的说市场监管严;
有的说A股市场人气低迷;
有的说牛熊的转化周期长;
以上这些都可以归纳为一个问题,就是大家认为A股它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或者说暂时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
那么问题来了,A股市场为什么会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下面我们就从A股市场的一个独特现象说起。
A股市场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叫做IPO打新。
我们都知道,所谓IPO,就是一家公司第一次公开向公众出卖它的股票,而IPO打新就是指股民申购新股。也就是说,相当于股民在一级市场申购了公司的原始股。在IPO上市之后,我们普通的散户所购买的股票,就是二级市场。某种意义上来说,二级市场就是给一级市场接盘的。
很多时候政策会出台,要限制过高的发行价,限制新股发行,这就意味着新股发行以后,它的价格会上涨很快,参与IPO打新的收益会很高。
在市场上有一种基金,叫打新基金,就是专门申购新股的基金。
2014年之前,A股市场的IPO冻结了很长时间,不让任何新股发行,到2014年,重新启动了IPO。监管层担心大家炒作,加了一个规定,叫做“首日涨幅不得超过44%”。
再加上我们本来就有涨跌停板制度,就是一天上涨和下跌都不允许超过10%。
这样一来,咱们A股市场上,IPO市场就出现了非常奇异的一幕。
从2014年6月到2016年4月,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有300多只新股上市,首日居然全部封在44%的上涨的上限上,无一例外。而且基本上连续拉出来涨停板,平均是11个涨停,累计涨幅是352%。换句话说,只要打新成功,申购上了新股,就基本上是稳赚不赔,一个月赚3倍。
这个趋势在今年仍然是有延续的,今年1月到5月有54只新股上市,平均是8个涨停板。
所以在目前这个点上就意味着,IPO打新是一个基本无风险的套利策略。
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无风险套利的机会是不应该存在的。否则它就不能够称之为一个有效的市场。而这个无风险套利的策略,正是我们股市IPO发行的一个缩影。
从2006年以来,中国A股的市场经历过3次IPO大潮,2006年到2008年,2009年到2010年,以及2015年到2016年。每一次套利策略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因为有很多政策出台,要限制过高发行价,限制新股发行的话,IPO的价格反而会涨得更高,而IPO的打新就更有套利空间。
那这个套的是什么利呢?制度之利。
这就像一个弹簧,你越用力压,只要一松手,它就会弹回来越厉害。
另外一面就是,这些IPO股票的暴涨,并不代表着它的内在真实价值。其实这些年的实证证据都告诉我们,很多IPO公司在上市一年之后就跌破了发行价,这就意味着上市的时候暴涨,然后到上市之后又暴跌,市场的波动是非常之大的。
A股定价效率低的根源在哪里?
从IPO的定价来看,中国A股市场的定价效率不高,错误定价长久存在,而且价格波动是很频繁的,不能算一个非常有效的市场。
更重要的是,这种IPO定价的错误,并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是系统性的。
大家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是中国的GDP从2007年的27万亿涨到了2017年的82万亿,人均GDP从2000多美元涨到了8000多美元。但中国A股市场是什么状况呢?2007年的高位是6000点,现在是3000点不到,也就是不到高位的一半。
那么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两种解释。要么就是当年定价实在太高,要么就是现在估值实在太低。不管是哪一种,都显示中国A股市场价格和价值背离的情况非常严重。
怎么才能够形成一个有效市场?
我们都知道,股票价格是关于一个企业或者经济体对未来发展的反映,所以股市是一个关于未来预期的市场,要让股市有效,就要让价格更好地反映价值,这个工程虽然是极度复杂的,但其实可以简化成一句话,就是要让市场形成正确和稳定的预期。
首先,要保证投资者能够获得全面的、公开的信息,让我们大部分人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信息,才能够作出更好的分析和判断。
其次,就是要保证整个市场交易的公正和连续性,要监管住内幕交易或者形形色色的坑害投资者的事情。
第三点,也就是最重要的,要让市场对未来的看法是稳定的,不能够让投资者经常会觉得市场会出现结构性的变化。
这几点,其实就对监管提出了几个要求。
第一,要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第二,要设计合理的交易机制;
第三,不能够强行打断市场的趋势。
其实从我们市场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大概可以看出,监管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比如2005年进行股权分置改革,2007年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全面提高,2010年又逐步引入了股指期货等卖空工具。
但是,在不强行打断市场趋势这个方面,我们的监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说,证券市场就像一条奔涌的河流,你要顺应着市场的方向来,才能够引导市场形成稳定的预期。这样,市场才会变得逐渐地有效,价值投资也才能够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