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观影《一秒钟》,写了篇影评《黄沙不了情》,今天换个角度再评该片。
艺术与真实
看完电影后,走出影院时候的那一刻,除了对张九声丧女有些伤感外,还有些茫然。电影的剧情跳跃感比较强,部分情节没有完全看懂想明白。特别是张九声为了看她的女儿,为什么不直接去找她,而要逃出去看一部只包含女儿一秒钟镜头的记录片呢?在片头开始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电影的发审时间是2019年6月,而在各大剧院上线的时间是2020年12月,这当中剔除了今年疫情的因素,还有好几个播放的黄金档期,为什么一直没有上映?这当中又发生了什么?
有的时候,感觉看电影需要很专注,稍微一不留神一句重要的话或者一个重要镜头就错过了,而这又往往是理解影片情节关键的部分。所以,带着疑问,我到网络上查询了有关资料。《一秒钟》早在2018年就制作完毕,但是那时拍完的版本和我们现在观看到的版本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影片是描写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发生的故事,一些剧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进行了裁剪,但影片裁剪后,剧情就显得不完整了。怎样能够让电影在裁减后,让观众能够正常的理解剧情就成为了一个问题。于是剧组又进行了补拍,力图将其中的一些裁减掉的内容补充完整,但又淡化其中部分的章节,这样才有了今天观众看到的这个版本。这个版本给观众理解剧情造成了一些障碍,同时,让电影艺术性的完美遭到了破坏,这显然是导演和观众都不希望看到的。片中有一句台词,大意是张九声讲他的女儿死了,可惜当时我没有集中注意力去听,所以给我在理解后面的剧情上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电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它相对于文学、音乐、绘画等其他的艺术形式而言,在某些方面处理起来实际是更加困难的。因为,电影需要将很多种艺术元素,包括光影、音效、语言、剧情综合在一起进行表达,才能够达到一个完美的效果。电影还有一个难点,他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协作完成,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电影的艺术水准就会下降。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发现可以观看的电影众多,但真正能够成为一部让观众记忆难忘的优秀作品很少。在电影的制作过程当中,导演起了关键的作用,他需要拥有很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生活阅历,才能够将内心中的精彩通过团队将艺术呈现在观众面前。但有的时候,我们发现现实又很无奈,导演在进行艺术考量之外,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电影拍的艺术性过强,市场接受的程度有几分,因为拍电影毕竟是一种商业行为,票房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导演有的时候,不得不需要在选择电影表达的手法方式上,为了迎合一些普通大众的消费口味而进行妥协。除此之外,导演还需要考虑其它的一些非市场因素。在《一秒钟》影片中,张艺谋导演可能更多的是面对的另外一种困难,即如何描写和揭示文革期间当时发生的种种悲剧,又要能够把握好尺度,在监管和剧情之间取得平衡。
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无法理解为什么当年会有这样一场运动,很多年轻人也不是特别能够接受这种类型的电影,他们关注影片的娱乐性。对于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和历史无法理解,或者也不愿意了解。我仔细观察了关于文革题材的作品,无论是文学类、还是影视类,在近代作品中几乎是空白。那失去的十年啊,难道就从很多人的记忆中永远失去了吗?难道就永远被尘封了吗?这段特殊历史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影视素材,但由于某些原因,我们暂时不能够还原和欣赏到,但张艺谋导演似乎在努力地尝试进行改变。记得几年前曾经看过张导的另外一部电影作品《归来》,当那个深爱着女儿的父亲从监狱中被释放出来的时候,他的女儿为了在政治上和父亲划清界限,拒绝接受被错判的父亲。而即使如此,父亲仍然深爱着他的女儿。应该来讲,张导似乎很愿意将这段历史还原给观众,让观众能够在欣赏电影的时候,能够体会到人间的温情,感受到这种最淳朴真挚感情的唯美。
对于目前在电影市场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以娱乐为导向的氛围,对于制片人以追求票房为动机的影视作品,我内心是非常拒绝的。这些作品在网络上的一些评分往往还很高,但看过后,发现其实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内涵,那只是迎合大众口味的一些低俗的产物。市场需要什么,这些导演和制片人就会拍出什么东西,这是我非常鄙视的。真正的优秀作品是要能够通过非常深刻的生活刻画,揭示人生的真谛,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唯美的人性,并留下传奇和不朽,可惜这样的作品太少了。喜欢张艺谋导演最近的几部作品,同时也喜欢冯小刚导演的作品,看过他们的作品后,总是让人能够久久思考,细细品味,并将对电影的喜爱深刻在脑海记忆之中。观影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在看简单的剧情,而是和电影中的人在进行心灵的对话。越是优秀的作品,越能够触及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
文革时期的素材是影视作品可以挖掘的一个巨大的题材库。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一些限制会逐步解禁。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也可以了解那段历史的真实,还原出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