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家人在外地相聚,儿子总不忘带我们一起去电影院看个电影。一家人随着主人公的紧张而紧张,跟着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而黯然神伤,主人公最后有了好结局也开心不已。这时候,电影成了我们仨联系情感的纽带。
在学校里呢,我也常带孩子们看电影:当他们让我感到非常伤脑筋时,我们一起看过《地球上的星星》《小鞋子》;当他们中间有特别厌学、想就此放弃自己的孩子时,我们一起看过《摔跤吧,爸爸》《阿甘正传》……这些时候,仿佛唯有电影,才可以将我和孩子们紧紧相连,我内心所想表达的,一部电影可以为我轻松传达。
电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特殊事物,好的电影尤其如此。好的电影除了能带动观众进入深层次的思考,还能给观众带来满满的正能量。最近观看了由王竞执导的《大明劫》,被深深触动了。这部电影没有强大的明星阵容,更没有华丽丽的特效,也没有精彩的打斗画面,它取胜凭借的只有两个字:真实。
《大明劫》反映的是明崇祯年间最后衰亡的历史。闯王李自成占据了开封,明朝江山内忧外患,连年干旱,瘟疫的阴影笼罩全国。可以说,这是个非常时期。该片成功地塑造了孙传庭和吴又可两个历史人物。这部影片十分尊重历史,从明朝的服饰到科技水平都注重到了。
王竞,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曾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创作总监。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各大电影节大奖。他还是我最近阅读的书《创作故事片六讲》的作者。
这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故事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是一门关于创作思维的进阶课。
《故事片创作六讲》一书的封面,是由王竞执导的《墨多多谜境冒险》图片,在这幅充满谜一般的画面上,有两颗菱形的星体一远一近。下方是波澜起伏的大海,顶部是深黯的天空。书名以白色粗体呈现在天空左角,列成两排。天空中部赫然列着四行文字“我不要生活的真实,我要艺术的真实”。“真实”二字,俨然作为导演的王竞执着的追求。
《故事片创作六讲》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故事片创作六讲》一书从六个方面表达了如何追求艺术的真实:电影与生存;剧本;人物:从现实到银幕;风格与类型;影像;镜头设计。这本书的内容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电影摄影与制作”专业三年级的主要创作课“故事片创作”。
《故事片创作六讲》这本书中,作者旁征博引,包含了做一个导演所需要的大部分理论观念,但并不意味着读者只要了解书中的内容便可以成为一名导演。它并不讨论故事片创作的具体技巧,比如如何写剧本、如何选择摄影机、如何打光、如何剪辑或管理素材等。这本书定位在学生对电影拍摄技术和技巧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基础上,来帮助大家面对一些实际创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类似于高端创作问题。
有趣的是,在第一讲《电影与生存》里,作者首先阐述了“人生的意义”。这又不是一本哲学书籍,干嘛探讨这个呢?在分析了特里·伊格尔顿的《人生的意义》、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唐纳德·霍夫曼的“知觉界面理论”之后,作者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或许不是用一句话、一本书,或某一个教义可以解释的,对一般人来说,它是从人类存在至今的所有叙事的总和。
社会中的人类角色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听故事的人,一种是讲故事的人,一种是故事里的人。一部好的电影就是在讲述吸引人的故事。而一部好电影的意义并不在于市场排片量或者市场评论与口碑,不在于它受到多少人的欢迎;而在于它是否做到了对人类某一种生存状态进行创造性的阐述,从而成为人类生存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竞执导的《大明劫》在豆瓣评分才得7.9分,据说拍片花掉三千多万,才收回八百多万。但是,我们绝不能凭这些数字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电影名为《大明劫》,“劫”在哪儿?连年干旱、瘟疫泛滥、农民起义只能算大明王朝的小劫而已。真正的大劫是明王朝本身——王室腐败无能,各级官员无休止地盘剥老百姓。大劫小劫集中起来,使得大明王朝危如累卵。这便是电影所要阐述的,完全符合一部电影的真正意义。
作为一名写作爱好者,在深深钦佩作者的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同时,觉得从书中汲取的知识,一样可以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去。比如,在考察剧本是否有足够的叙事动力时,作者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斜坡球法则”——因为球在斜坡上,才产生了滚下去的动力。好的叙事,就要创造好的“球”与好的“坡”,这样观众才会全神贯注,不离不弃。这对于文学创作是同样的道理(当然,剧本本身就是文学作品)。
再比如,在考察故事的时候,作者认为非常重要的一项是看情节有没有形成一个连续的情绪曲线。在第三讲《人物:从现实到银幕》里,作者认为,一部电影里好的对话必须在三个方面具有穿透力:穿透人物,穿透情节,穿透主题。从这样的例子中,我觉得直接是对我个人能力提升的指导,而且这种指导还是深入浅出的。
《故事片创作六讲》一书,给我这个摄影门外汉尚且有如此之深的教益,相信有了拍摄技术与技巧基础的摄影者们,跟着导演王竞可以寻求到最完美的艺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