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由来: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因为七月半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鬼节”,七月半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盂兰盆”一词来源于汉传佛教经典《盂兰盆经》,为“解倒悬”之意,即将人的灵魂从苦厄中解救出来。《盂兰盆经》讲述佛祖弟子目连想救母亲出恶鬼道苦海,他根据佛祖的指示,在七月十五敬设盂兰盆,用百果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依靠他们的合力成功救出母亲。由此形成七月十五盂兰盆节。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记载:“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非,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告诫子孙可以以盂兰盆节答谢父母恩情,以表拳拳孝心。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院。按《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魏晋南北朝之后,这个节日就随着佛教的普及开始广泛流行。
道教教宗中,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是“天”“地”“水”,称之为“三元”,道教神明亦即为天官、地官、水官,称之为“三官”,分管诸事宜,其诞辰分别为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是为“三元日”。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已经故去的祖先会在中元日重返人间,看望子孙后代,中元节被称为“鬼节”,正是由此而来。人们因此要在中元节祭祀祖先,燃烧钱幡,既表达孝心,也慰藉孤魂,祈福人间生活安宁。道教地官赦罪信仰,遂演变为中元节祭祖孝亲的节俗。
中元节习俗:
祭祖
放河灯
祀亡魂
焚纸锭
祭祀土地
中元节的诗:
《中元节有感》——王凯泰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解析: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描写出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七月十五这天,是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释放大量孤魂野鬼,让其暂享人间祭祀,称之为地官赦罪。而佛教中称为“盂兰节”。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庞垲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解析: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地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中元日观法事》——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
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
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
解析:唐代诗人卢拱的《中元日观法事》,描写出了观中元节中道家做法事的感悟。此诗中诗人虽然明写观法事,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描写一副太虚遨游的景象,让人凭空多了一些人世的感悟,对世事看得更加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