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问你:“你天天刷牙吗?”你甚至可能觉得“受到了侮辱”——“难道我看起来是一个不注意个人卫生的人吗?!”
我们天天刷牙、洗脸、洗手、洗澡……却从来不洗脑——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在我看来,不给自己洗脑是“最差的个人卫生习惯”。更要命的是,很多人其实也洗脑,只不过,他们从来都不是自己给自己洗脑,而是永生永世被别人洗脑——这是最可怜的生活状态。
【你如果不主动选择有价值的观念给自己洗脑,就会被别人洗脑,永远做别人观念或大众观念的傀儡。】
晚上睡觉前,你刷牙、洗澡;早上起床后,你刷牙、洗澡。然后,你出门去了。外面正在刮风,所以会有灰尘;外面可能下雨,所以可能有泥浆。你可能要上厕所,所以会滋生很多细菌;你要做很多事情,弄不好会大汗淋漓。于是,你会觉得自己身上不干净。怎么办?洗。不仅要洗,还要搭配各种工具,例如香皂、洗发露、沐浴露……
一旦你开始学习,你一定会饱受打击。那些不愿学习的人,不仅害怕自己学不会,更害怕别人竟然学得会。所以,他们会提前“出手”,打击一切可能让他们受到打击的人和事。他们会嘲笑你(自身越差的人越乐于鄙视别人),他们会给你泼冷水(恨不得泼开水),他们会鄙视你(不是靠资格,而是靠自以为是),他们会疏远你(以为这样可以让你害怕)……更可恨的是,他们人数众多,在比例上占据一定的优势。
于是,你的脑子就“不干净”了,被他们“污染”了。怎么办?自己把它洗干净啊——对,就这么简单。
2009年,有一个名字叫高雅的小女孩从大连坐火车来北京找我,说要学TOEFL,然后到国外去读大学,我给她安排了课程。她很努力,几次课下来,TOEFL成绩从62分提高到102分(满分120分)。在去美国之前,她问我到了美国该学什么专业,我告诉他,本科就是学基础学科的,例如数学。她脱口而出:“我从小就数学不好……”我颇不耐烦,因为我向来就讨厌“我从小……就不好”这个句型(在我看来,有一类句型是脑子被污染了的人才会频繁使用的),于是厉声顶了回去:“谁说的!”我本来说的是感叹号,她却理解成问好。她声音低了好几度,头也不由自主地低了下去:“我们学校老师说的,好几个老师都这么说……”我愣了一下,却没有软了语气,而是直接回了一句:“那都是胡说,别听他们的!”
【有多少小朋友从小到大,脑子被这些蠢人污染,直到很久之后才自知,并给自己洗脑自救。】
后来呢,后来她去了美国,在华盛顿大学读本科。她本科学的什么专业呢?数学。再后来,她在卡耐基梅隆大学读研究生。她研究生读的什么专业呢?设计。现在,她在硅谷工作。
我们每天都要给自己洗脑。这并不是我发明的习惯,《论语》里就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句子。你看,20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大脑卫生”习惯了——不仅要洗,还要天天洗,而且每天要洗很多次……
【那些简单的道理是一直从古流传至今的,比如“日三省身”,这些道理虽然简单但穿越了时间的限制,这说明它们多有道理啊,但大部分人就是视而不见,更不用说按照道理去做。所以他们的命运总是如此脆弱,他们总是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他们从来没想过自己其实有选择。少数人按照这些简单的道理践行,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这些道理毫无例外的都会显灵。等到结果出现时,那大部分人总是对这少数人羡慕不已,以为他们有天赋甚至是命好,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少数人只是简简单单地按照道理做事。
谈到“洗脑”,首先有一个观念,就是人的观念是要不断改造升级的,活一辈子,升级一辈子,与自身和外物的搏斗中不断产生新的认识,新的实践。随时准备好升级自己的想法,这才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价值观。】
下面这些话,每天都要读给自己听,每天都要把它们当成“香皂”来给自己洗脑——如果一遍不够,就多洗几遍。
1.学习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本身就是最好的洗脑方式。
2.只要我投入时间和精力,从长期来看,没有什么是我学不会的。
3.只要我学会的东西越多,我再学习新的东西会越快。
4.学习不是目的,“用起来”才是目的,因为价值只能通过创造实现。
5.我知道自己现在看起来很笨拙,但刚开始谁都是这样,实践多了,就自然了,也就自然地好起来了。
6.在学习这件事上,别人不理解我是正常的;在这方面我也不需要别人理解,因为我是一个独立的人。
7.我不应该与别人争辩,因为我不想伤害他们;我也不应该被他们影响,因为我不想伤害自己。
8.刻意练习永远是必要的,虽然它们通常并不舒适,但它的复利效应确实巨大。
9.哪怕是为了下一代,我也要通过现在的努力成为学习专家,这样我才有资格和我的孩子共同成长。
10.我的路还很长,我要健康,我要干净;尤其是我的脑子,更要“干净”。
其实,这完全就是“进取型人格宣言”,不是吗?
概念之所以是我们“操作系统”的核心,就是因为我们从来都是靠理解各种概念去理解这个世界的。
在卡罗尔教授的理论中,人分为两种。第一种更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表现,于是,只要有可能做不好,有可能导致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表现差,他们就直接不去做了。第二种人更在意自己是否能够变得更好,于是,他们不一定完全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知道,更重要的是,虽然自己暂时表现不够好,但只要持续做下去、练下去,一切都会有所改善,甚至必然会有很大的改善——就好像什么都无法阻挡他们一样,他们总是可以“奇迹般地成功”。
【因为他们更在意的不是那个暂时的“成功的状态”,他们更在意的是是否能持续成长。】
这真是一个非常简单却又无比重要的理论。
按照我的说法,这就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造就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1.表现型人格的物种最在意自己当下的表现。
2.进取性人格的物种最在意自己未来的表现。
请注意:后者不是完全不在意自己的表现,而是不那么在意自己当下的表现——他们更在意的是自己未来的表现。
这两个物种的核心差异在于:前一个物种的元认知活在当下;后一个物种的元认知活在未来。这个底层差异,使这两个物种在每个相同的环境或条件下,都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或行动,甚至感受到截然相反的羞辱和幸福。
前面说过,要先“学习”好“学习”,“再”接着去“学习”。在我看来,真正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想办法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物种——那个更在意甚至最在意自己未来表现的物种。
【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物种”,是为学习做的最好的准备。】
当然,在我们每次改变、修正或者升级自己的价值观之后,我们“依然进化成了另外一个物种”。还记得那句话吗:“同样是人,差异怎么这么大呢?!”当然大,那可是物种之间的差异啊!
【物种!】
别嫌我啰嗦,也别嫌我重复。我做过老师,我知道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但凡重要的道理,只能靠“过分”的重复才能在大脑里形成新的沟回,否则,那道理就只能成为无济于事的耳旁风。
【笑来老师不愧是“说道理”的专家,剩下的就靠自己了。】
以后,你要天天为自己洗脑了。你是个文明人,当然会格外注意自己的“个人大脑卫生”。
【你可以做到很多,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说服自己相信自己。】
【人最害怕的是精神上无所依靠,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人喜欢确定和已知,讨厌不确定和未知,所以疯狂地抓住头脑中使用熟练有安全感的观念,到处使用它们,不管对不对。
人在开窍过程中的最大的一道门槛是:我能做到吗?我真的可以吗?如果不解决这个疑问将一事无成。这种疑问其实是基于过往经验的判断,这种怀疑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过往的一切一方面成就了现在的你,一方面限制了现在的你。人往往是经验的产物,他的经历塑造了他让他相信了某些东西。问题是,这些经验往往是毫无价值的起反作用的经验,这时,人会被这经验拖向深渊。
对于一个固守经验的人来说,建立新的经验是改变的第一步,不要以为人有什么固有的本性,那都是慢慢养成的而已。你相信你是可以变的,你就可以变,你不相信自己可以变,你就很难改变。人又是观念的产物。
相信自己,人生就是积累。不要太过执着于现在的感觉,那只是一时的,不断追寻才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