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元:国学:中国走向人文之路,西方走向科学之路
东西方思维模式巨大差别的根源是什么?(摘自王文元《国学正义》第二篇人文与理性)
1思维模式之形成
中国人用大脑思考世界,西方人用眼睛观察世界——这便是东西方思维模式巨大差别的根源。
相对于眼睛,脑子有三个优势:
(1)脑子可以延伸至无限远,眼睛的观察范围则很有限;
(2)脑子可以幻想或推测,观察则要忠实于观察对象;
(3)脑子的思维容易创新,而眼睛所观察到的是按照规律变化的自然世界,十分刻板。
经常用眼睛观察世界的民族服从于欲望,他们顺着欲望指引的道路行进,这种欲望集中表现于改进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表现于自己所渴望的“文明进步”。于是在欲望的牵引下,科学、技术、市场、资本就形成一种必然的循环。
习惯于用脑子思考问题的民族寻求与自然相匹配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不逾雷池一步,所以他们具有类似自然的禀赋:守信用,有坚韧性,忠于信仰(天道)。这样的民族经常被批评为愚昧落后。
可以用两个事例证明这一情形。
在西方自古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犹太人在某节日前找裁缝定做一条裤子。这名裁缝手艺高超,口碑甚佳,所以总是顾客盈门,不能按期交活。结果犹太人等了六个星期才取到裤子。他向裁缝埋怨说:“上帝创造世界才用了六天,你做这么简单的一条裤子竟然用了六周!”
裁缝回答:“我做的这条裤子多么精细,而上帝的手艺是多么粗糙啊!”
中国古代则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楚山拾到一块珍贵的石头,便把宝贝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石头。”
厉王大怒,以为卞和有意欺骗,砍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那块宝贝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这是一块普通石头。”
武王也以为卞和是故意戏弄他,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去,文王即位。卞和捧着宝贝,在楚山脚下痛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流尽,哭出了血。
文王听到此事后,派人查询。查询的人问卞和:“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独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
卞和回答:“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文王听罢,便叫玉匠剖开那块石头,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随即命名为“和氏之璧”。
这个故事寓意深远,暗示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自然界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未被开采、未必雕琢的。
2思维模式之决定因素
任何思维模式都离不开以下五个因素:
(1) 地理环境
一般说来,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的民族容易自卑,因此更注重团结,注重统一大家的意愿,这样就能刺激人文文化发展。生活在开放环境中的民族容易自大,因此更注重竞争,注重每一个人的意愿(民主),这样就能刺激物质文明发展。在此意义上,国学是中国特殊地理环境的产物,科学是欧洲特殊地理换背景的产物。
(2) 生产作业方式
狩猎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远远不如农耕生产方式。因此前者必然求变,后者则容易趋于保守。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农耕作业方式决定了国学的保守性(所谓保守就是不以征服自然为能事)。
(3) 民 族
一强多弱格局下的强势民族,其发展模式不外乎吞并与怀柔两种。中国的汉民族对弱小民族一贯采取怀柔安抚的策略,通过文化征服他们,不一定采用军事手段。在此意义上,国学的包容性就是这一策略的产物。
欧洲的情形与中国相反,罗马帝国结束之后,基本上是列国相争的局面,没有怀柔安抚的主体,所以谈不上通过文化途径统一诸国的问题,剩下的一条路就是竞争,这大大刺激了科学理性的研究。
(4) 宗 教
中国自古就崇拜自然(敬称自然为“昊天上帝”)。儒教不是西方所定义的宗教,但是中国人对自然的信仰从来都是虔诚的,而且从形式到义理都是十分完备的。
西方自古就崇拜英雄(耶和华是他们心中最大的英雄),是英雄创造了世界,是英雄创造了人类,是英雄拯救了人类。而英雄象征的正是人类。西方人的思维离不开这一点。
(5) 社会结构
传统的中国是以集体主义为骨架的社会,这是国学整体性的社会基础。西方是以个人主义为骨架的社会,构成了科学市场的社会基础。
3思维与智慧之关系
思维与智慧之间既没有必然的正相关性,也没有必然的负相关性。这是因为发达的思维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来作恶。爱因斯坦对于人类利用高度发达的智慧制造原子弹非常气愤,当别人问他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样的武器的问题时,他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不过第四次世界大战将会使用棍棒和石块来作战。
爱因斯坦看出了智慧用于作恶的严重后果,所以他认为如果利用智慧作恶,还不如愚蠢些。
4逆向思维
中国人善于逆向思维,孔子、老子、庄子等都是逆向思维的大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逆向思维的典型代表。中国人绝对不是不知道大自然中蕴藏着财富,但是站在自然的角度考虑问题:你要是自然,愿意被刀砍斧剁、锨挖镐刨吗?
老子的“无为有用”《道德经?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挻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知以为用。”也是逆向思维的极好例证,代表了中国古人的最高智慧。国学中许多不好理解的问题,只用逆向思维就能够迎刃而解,比如理解“夫唱妇随”的伦理准则时,不必直接追究其义理,只要反过来体味一下各唱各调,家庭会如何,就知道夫唱妇随虽然不公平,但比起家庭战争来,也只有两弊相权取其轻了。
西方人善于正向思维,他们只计算科学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决不反过来思考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