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强烈反对和抵制新教材《教师教学用书》里的专题教学示例。有人打过一个比方,端上四盆水果来,第一节课研究外形,第二节课切开来研究果肉,第三节课分别品尝几口,第四节课再看果核。四节课结束了,这个水果专题就算上完了。这种“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要不得。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把整个单元都看一遍,老师倒罢了,学生呢?对整个单元进行预习,时间和精力够吗?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达到要求吗(我们教的不是研究生啊)?其次,这种切割式的教学方法遵循语文本身的教学规律了吗?以小说为例,每个作品的情节、人物、环境是融为一体的,要联系起来,整体研究才有意义。假如要开一个“鉴赏四大美人”课,是不是第一节比较脸型,第二节比较身材,第三节比较胸部,第四节课比较臀部?从而总结出美人的规律?扯淡!头、五官、四肢、腰臀只有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才有研究意义,只有把肉体与人物的精神、灵魂联系起来研究才有意义。西施鼻子再美,装到杨玉环脸上就是丑了。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能把它改成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吗?不能,这是舍本逐末!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的课程标准能把握住语文的本质属性吗?语文的人文性寓于语言文字之中,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了,人文性的东西不就自然地显现了?无需我们特意强调人文性。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语文要解决语文的问题,不是要解决思政的问题。语文,不能脱离听说读写训练,不能脱离字词句篇章规律的把握。借助于这些“工具”,我们不仅可以获得语文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可以获得文化滋养,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
期待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早日拨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