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今天跟老师要作业,老师发来跳舞的红豆小视频。视频中在水中加入小苏打,然后放入红豆,红豆在水中上下浮动,像极了在跳舞。妹妹找来实验物品,说干就干。
哎,豆子浮不起来啊!泡泡不够,加小苏打。还不行,再加点醋吧。还是纹丝不动。换亚麻籽,漂在水上不沉底。换红米,呀,开始跳舞啦!于是开启了连环追问。
妈妈:为什么红豆浮不起来?
妹妹:豆子太沉了
妈妈:为什么亚麻籽不沉底?
妹妹: 太轻了
妈妈:为什么红米可以跳舞?
妹妹: 因为刚好合适呗。
午饭时,问哥哥。
妈妈:为什么现在亚麻籽开始跳舞了?
哥哥:它吃饱水了
妈妈:为什么是什么让红米和亚麻籽跳舞?
哥哥:是小苏打和醋产生的气泡
妈妈:小气泡是什么气体?
哥哥:一氧化碳
娃娃啊,还是太小了,对一些物理和化学的知识理解还不透彻。但是又想到我们初三的孩子们,初中化学的知识让他们学的非常吃力,每节课都要死记硬背化学元素周期表、背诵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背得令人乏味作呕,所以化学成绩也是不理想。物理化学技能考试,上手就错,酒精灯的熄灭方法、氧气的制作过等,都是死记硬背默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这些学生的智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象思维向概念思维过渡。有些学生学习困难,他老是不行,老师也不知道对她们怎么办。如何激发他们的思维?主要是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形象性思维训练,老师为了赶进度催促他们快速过渡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此完全没有准备。要知道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不会举例子说明费大劲才能记住的规则,这就是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脱节的后果。
为了刺激学生的思维,可以在教学中经常利用直观性作为手段,利用科学实验直观的引导孩子去发现现象中的因果关系。
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到:应该从人的童年起并在其一生中培养一种有助于思考和自助行动的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