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们聚会的时候,有人向全场所有人提问:你觉得自己是否适合去卖保险?如果满分为十分,你能够给自己打几分?
包括我在内,没有一个人给自己较高的分数,也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非常适合从事这个行业。
轮到我讲述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我告诉大家:我给自己打的分数,是5-6分。我认为,我不太适合从事这个行业。但是,如果有一天,我非得做这个行业不可,我会尽可能地去把这件事做好,争取达到及格水平。
这不仅是我对一件不太适合自己的事的态度,更是我面对许多不得不做、不可能逃避的事时的做法。
长大之后,我渐渐意识到:想要把爱好变成足以谋生的职业,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件只靠嘴上说几句话就能办到的事;就连认清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把某一件事视为爱好,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在我上学的时候,我曾经在班级里举办演出的时候唱过几次歌。当时,有些人说我唱得好,甚至还有人叫我“歌神”。
当时的我,一度曾经想过要去学唱歌、学音乐,从而成为职业歌唱家,或者歌手、音乐人。
但是,稍微长大一点之后,我才知道:想要成为真正的歌唱家,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想要成为真正的音乐人,必须从小开始长时间学习乐理知识、练习乐器。
我始终没有真正地学过多少歌唱或者乐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也没有机会学。我的家人告诉我:如果你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学唱歌或者乐器,你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文化课。至于学习乐器,更是完全无从谈起。我连学校里的音乐课上面教的乐器都没办法熟练地掌握,更别说那些专业性的乐器。
最重要的是,我逐渐意识到,对于那些能够进入娱乐圈的人,尤其是那些被很多人崇拜的明星,唱功和业务水平未必是最重要的,甚至有可能完全不重要。真正能够决定那些人的道路的因素,很可能是他们自己完全无法掌控,甚至和他们自己完全无关的因素。
想通这几点之后,我才彻底地打消“想要成为歌手,甚至是成为明星”这个想法。
而且,我同样意识到,我也不像年幼时的自己所想的那么热爱唱歌。在很多时候,我只是把唱歌当成一种表达自己,或者是排解负面情绪的手段,根本没有把它当作多么重要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已经掌握更多的表达自己和排解负面情绪的手段,自然不会再把唱歌视为很重要的事。
事实上,很多人在年幼时的所谓“梦想”很可能都是如此,很可能都只是不成熟的白日梦、一厢情愿的空想。“想做什么事”和“如何做成什么事”听起来差别不大,做起来却是天差地远。
白日梦和空想,自然没有可行性,必然会破灭。这和所谓“现实的残酷”没有太大的必然关系。
能够把真正的爱好变成足以谋生的职业,是一种幸福,更是一件幸运的事。
只要保持成长,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逐渐意识到:能够拥有这样的幸福的人,不会太多。
根本原因在于:爱好做某一件事,不等于擅长做某一件事,更不等于适合把这件事作为职业。
很多人都喜欢说“有志者,事竟成”,并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如果只是从自我激励的这个角度来看,这句话本身没什么错。
但是,还有一句话叫做“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这句话提醒人们:努力,也要考虑自身条件,更要符合客观现实。
理想和实践之间总是有距离。而且,这个距离很可能是一道鸿沟。跨越这道鸿沟的方法,自然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但是,不同的人学习和训练的效果是有好有坏的,有些先天的劣势甚至是怎样的学习和训练都难以完全弥补的。
五音不全的人,绝不可能成为职业歌手。即使这个人再热爱唱歌,不能治好嗓子,就绝无可能跨越爱好者到职业歌手之间的鸿沟。
体型臃肿的人,绝不可能成为职业运动员。即使这个人再热爱某一项运动,不能改变自己的体型,就绝不可能把这项爱好变成职业。
这些都是肉眼可见、随时可验证的道理,不需要过多地解释。
只有能够跨越爱好者到从业者之间的这道鸿沟,才有可能真正地把爱好变成职业。
在不能把爱好变成职业的情况下,只能想办法做好自己目前能够做的事。
这是我不得不开始做出口贸易之后才明白的道理。
我没有其他的事可做,也找不到从事其他能够令我满意的职业的途径,只有把唯一能够给我带来稳定收入的事做好。
事实上,很多被迫谋生、毫无退路的人都是如此。他们被迫做好自己原本不怎么愿意做的事,只为好好地生存下去。
做这件事,也是我对朋友说“如果我不得不卖保险,我能够尽力把这件事做到及格”的底气。
卖保险,需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需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做出口贸易,同样需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样需要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而且,我和我面对的客户还存在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不同理解能力之间的显著差异。
我虽然不敢说自己已经有充足的能力,但是,我一定能够把这方面的能力应用到其他的相关领域,至少能够把它用于与出口贸易相通的领域。
做好不愿做的事,是一种本事。
它代表一个人认清周围环境的能力,也代表一个人克服逆境的能力。
我始终在锻炼这项能力。
20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