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够好”大概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被刻在了我的记忆里,在我童年时期,我父母把我寄养在爷爷、奶奶家里,爷爷比较重男轻女,有时候会阻止男孩子帮助我做家务,我被迫早早的学会了独立,奶奶、二姨比较“传统,僵化”,不允许小孩子哭泣,因为她们觉得哭泣会给家庭带来厄运, 在这个寄养家庭里,不被允许哭,也不被允许有标新立异的表达,只允许用学习成绩证明自己,我堂妹跟我性格不太一样,她时常“叛逆”,经常去挑战爷爷奶奶的神经,也经常被打,我害怕出现这样的场景,我更倾向于一个人躲在被窝里悄悄哭,把自己罩起来以此来保护自己,尽量按照她们的要求去做事,尽量不给她们带来麻烦。
成年过后,早已对爷爷奶奶没了埋怨,只有尊重、心疼和爱护,知道他们的不容易,她们也只是“牺牲品的牺牲品”,但“我是不受欢迎的”“是我不够好”的认知一直伴随着我,我有过拼命“改造”自己的经历,可最后都有理由再次证明自己“确实不好”。
一次又一次的觉察,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证明,现在发生的都是自己内心想体验的体验,我需要通过这些体验,成功的去证明“我是好的”,“我是值得被爱的”。
在这条“证明自己”的路上,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心理现象,当别人评价我“不够聪明”的时候”,固然会让自己觉得“不够好”,但当我获得一点点进步,别人称赞我“热情、勤奋”的时候,别人的正面评价也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因为这一点点的进步让我开始担心以后无法继续进步,担心自己在未来不能维持“足够好”或变得“不够好”。
事实证明,“我不够好”这个念头是无法被甩掉的,因为我不可能不在意重要他人的评价,我也总有些事情是做得不如别人的。
如果“我不够好”这个念头是无法完全甩掉的,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去和它纠缠,对峙,把人搞得焦虑又难受,不如放开,允许她,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把时间用在去发现“我不够好”背后积极的意图上,把精力放到“想要变得更好”的渴望上,把注意力专注到自己的行动上,用行动告诉自己,我在某些地方的确不太好,可是这不影响我在另外一些地方的好,而且将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