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
我们说事物本来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之所以会出现好坏对错之类二元对立的观念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出现了变化。
我们所看到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相,我们所感受的也不是事件的本质。
因此《金刚经》才会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们眼中的世界只是我们眼中的世界,与他人无关。
因此《金刚经》又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我们对于一件事物的发生会不自觉的带入善恶美丑对错的观念,然后又总喜欢以自我的概念形成一套道德标准来评价他人。
当外部的世界与自己内心不相符于是就会出现争吵,看似为了对错争吵,实则只是为了自己的立场争吵。
因此老子说:当我们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就产生了。当我们知道什么时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
庄子也说: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事物的真实性和存在性并不依赖于我们的认知或解释,它们本身就是独立存在的。
无论我们是否能够理解或掌握其真相,都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
因为事物的自性和独立性是不需要人为地过度解释和主观臆断。
如果我们能以天地的眼光看待万物,以万物的眼光看待自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知晓万事万物的区别都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从而达到破除人们的执着与成见,最终让心灵达到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
当有一天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发现曾经的自己时而迷茫,时而坚定,时而与他人叫嚣,或许都会不自觉地发笑。
明白如果还存在善恶美丑对错好坏等观念,那么外部的世界是永远无法与内心相符,无论贫穷富有,高低贵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痛苦。
因此须菩提问释迦摩尼: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世尊,如果有向善的人发愿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彻底解脱之心,如何才能保持这个发心常住不灭,他又应该如何去降伏自己心中的妄念呢。
然而佛家说的解脱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其实没有什么需要解脱的,当下就已经解脱。六祖慧能也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什么都没有,又哪里来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