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绩从小学到高中始终处于中上水平,班上五六十人,好的时候在班上能进前三,不好的时候会跌至二十以外,长期游移在十几名。
但我挺满足的。
我知道我永远不可能解出数学的最后一道大题,所以课堂上老师只要讲到类似难度的题,我都会选择让大脑休息。
因为题型难度大,有时候一道题老师会讲一节课,这种情况下我就能在不被老师发现的情况下放松一节课,反正我是不可能听得懂的。
不要最后一道大题的分,也不影响我的排名,差不多就行了。
语文要背的东西太多,但是性价比极低。
不懂的时候,都会老老实实的按老师的要求背书,但直到一次初中的期中考,让我的世界观崩塌了。
我上语文课还算认真,而我的同桌是睡神。那次考试后,她在没作弊的情况下语文和我考了同分。
不,还是比我低了一分。但我被她嘲讽了:你个垃圾天天听课还只比我高一分!
什么情况?要不…我也试试?
从那以后,直到高考,我几乎没有再认真听过一节语文课,但语文成绩始终能在超越及格线以上十分左右徘徊。
没记错的话高考有6分的文学常识填空题,复习期间每分必争的学霸们把文学常识背得回锅一遍又一遍。但我显然不在他们那个行列,6分不要,对我的高考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所以全部放弃。
但高考我却答对了一道题,嘻嘻,6分的题得了1分,也不影响大局,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就行了”
这基本上是我对所有事物的态度。
可是每每回想起来我却会思考:真的差不多就可以了吗?如果在每个问题上都再较真一点,那我现在会在哪里?如果我当时想变得更好,会更努力一点吗?
又会思考:我当时想要变得更好吗?
肯定的。
再会思考:真的想要变得更好吗?
好像没那么想。
总归要向上爬的,所以人有两种状态:
一种要爬到山顶,去看看美丽的云海或者日出日落;
另一种是爬到半山腰就行了,这半山爬上来也能看到足够的风景了。
大部分人应该都是第二种吧。
在工作中也有同样的情况。对于一个项目,我的要求是能交付给甲方就算完美,如果偶尔搞点小创作来让视频质量更高,那我的成就感也会大一点。
但我一位合伙人不是。在他看来交给甲方只是底线,必须要自己觉得满意才过关。所以在他那里,常常会因为一个片子的效果而花费比我多一倍甚至两倍的时间。
在那段我们努力做B站的日子里,由他负责的第一个视频就在相应的垂直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反响。从第一个开始,我们就在网络上接到了相应的订单,不久后也和相应的官方有了项目的合作。
项目多的时候我们会一人负责一个项目,一般来说我做的视频出来后他都还会接着修改,把我的版本改个百分之六七十是常事。
一个2000的片子,他会按10000的标准来做。
我说:这个价格配不上这个片子。
他简单的回一句:还是做好一点。
这是一种态度。
对于视频他不是科班出生,但在半年内做出来的片子超过了我们所有人。
他是我的初中同学,是在班上第一个和我打招呼的人。我们一起只共事了一年,却教会了我很多。
我想,我们应该都希望一起做下去。
但对自己要求不高的人,没人等得了你。
做事再认真一点、
遇事再冷静一点、
凡事多思考一点、
学习再耐心一点、
所有的一切,都再深入一点。
这,
才是“真的”想要变得更好。